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
岘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
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
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注释与题目、标题等分析诗歌的手法、语言以及表现的意境等方面的特点;最后分析该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如韵脚、平仄、字数等。
【答案】
译文:画中再现了襄阳郡的景象,依然可见往昔游历的痕迹。想到岘山我就要驻足,想起汉水我要回舟。丹壑常含雨霁,青林不换秋色。图书虽近咫尺,千里之情无限。
赏析:诗人以“画得”二字开篇,表达了对画中所绘襄阳景色的喜爱之情,点出此图非但画面生动,且能将襄阳之美呈现于眼前。接下来“依然见昔游”,说明诗人通过这幅画能够回忆起自己曾经游览过的襄阳美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和珍惜。后两句是诗人对画中的景致进行具体描绘。“岘山思驻马”一句,诗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岘山之役”,想到了在此地驻马停留的情景,感叹时光荏苒,感慨人生易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伤之情。“汉水忆回舟”,诗人回想起当年自己乘船经过汉水,欣赏两岸风光的惬意,抒发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追忆。“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这两句诗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和深化,进一步描绘了画中山色之美、景色之清丽。“丹”指红色,这里指山峰,“霁”指雨过天晴,此处形容山间云雾散去后的晴朗景象。“丹壑”即红色的山壑,形象描绘了山间的红润色彩。“青林”指青色的树林,“换”有不变之意,这里形容树木四季常绿,不改秋天的色彩。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间景物以生命,使它们仿佛有了情感,更加生动形象。“图书空咫尺”句,诗人用一个“空”字来表达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的不满。“千里意悠悠”句,诗人用一个“悠悠”来形容心中所想,表明自己对远方的思念之情深远而绵长。
【答案】
译文:画中再现了襄阳郡的景象,依然可见往昔游历的痕迹。想到岘山我就要驻足,想起汉水我要回舟。丹壑常含雨霁,青林不换秋色。图书虽近咫尺,千里之情无限。
赏析:诗人以“画得”二字开篇,表达了对画中所绘襄阳景色的喜爱之情,点出此图非但画面生动,且能将襄阳之美呈现于眼前。接下来“依然见昔游”,说明诗人通过这幅画能够回忆起自己曾经游览过的襄阳美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和珍惜。后两句是诗人对画中的景致进行具体描绘。“岘山思驻马”一句,诗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岘山之役”,想到了在此地驻马停留的情景,感叹时光荏苒,感慨人生易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伤之情。“汉水忆回舟”,诗人回想起当年自己乘船经过汉水,欣赏两岸风光的惬意,抒发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追忆。“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这两句诗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和深化,进一步描绘了画中山色之美、景色之清丽。“丹”指红色,这里指山峰,“霁”指雨过天晴,此处形容山间云雾散去后的晴朗景象。“丹壑”即红色的山壑,形象描绘了山间的红润色彩。“青林”指青色的树林,“换”有不变之意,这里形容树木四季常绿,不改秋天的色彩。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间景物以生命,使它们仿佛有了情感,更加生动形象。“图书空咫尺”句,诗人用一个“空”字来表达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的不满。“千里意悠悠”句,诗人用一个“悠悠”来形容心中所想,表明自己对远方的思念之情深远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