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
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
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
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开元即事

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
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
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
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注释:

  1. 曲江真宰国中讹:曲江在唐代被视为天子的直接管辖区,这里指代朝廷。“真宰”可能是指真正的统治者或贤明的君主。
  2. 寻奏渔阳忽荷戈:渔阳是唐朝边境的一个地区,此处可能是指因战事或其他原因而拿起武器。
  3. 堂上有兵天不用:此句表达了皇帝对军事将领的不信任或不重视。
  4. 幄中无策印空多:帷幄(帐篷)中缺乏策略和计策。
  5. 尘惊骑透潼关锁:潼关位于古代中国的西部,用于防御北方的入侵者。“尘惊”形容战马奔腾,尘土飞扬,象征着战争的气氛。
  6. 云护龙游渭水波:云朵环绕,如同护卫着一条龙在渭水之畔自由游动,象征国家安宁,政治清明。
  7. 未必蛾眉能破国:蛾眉代指皇后,这里用“未必”表示不一定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国家的命运。
  8. 千秋休恨马嵬坡:马嵬坡与杨贵妃的故事有关,此处可能暗示了历史事件对国家的影响,以及不应过于沉溺于个人的悲欢。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人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和对外的紧张局面。诗中的“堂上有兵天不用”,可能暗示了皇帝对将领们的军事才能的怀疑,或者表明朝政的腐败和无力。而“幄中无策印空多”,则表达了朝廷缺乏有效的治国方略和策略。

通过对“尘惊骑透潼关锁”和“云护龙游渭水波”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一幅战争即将结束,但国家仍需要稳定和政治清明的画面。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和平与稳定的渴望,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虽然诗人没有明确指出“未必蛾眉能破国”,但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来看,诗人似乎并不看好仅凭女性的力量就能改变国家的危机。他更倾向于一种更加宏观、更注重整体治理的观点,这反映出诗人深厚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不安,也提出了一种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