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北去暮心伤,细雨东风春草长。
杳杳短亭分水陆,隆隆远鼓集渔商。
千丛野竹连湘浦,一派寒江下吉阳。
欲问长安今远近,初年塞雁有归行。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00)作者被贬谪永州时。发绵津驿是当时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诗人在途中遥想长安,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写诗人乘舟北去,暮色中感到心伤。“孤舟北去”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暮心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惆怅。第二句写春天,细雨蒙蒙,东风拂面,春草长势正旺。“春风”点明季节,“细雨”、“东风”烘托出春天的特点;“草长”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第三四句写驿站。“杳杳短亭分水陆”,指驿站不远,但因道路狭窄而分属水陆两路。一个“短”字,既写出了驿站的简陋,又暗示出了行人的艰难。“隆隆远鼓集渔商”,指远处传来的鼓声和商贩的喧哗声,表明行人众多,热闹非凡。这两句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更衬托出驿站的偏僻荒凉,从而反衬出诗人的孤独。
第五六句写江边景色。“千丛野竹连湘浦”,“湘浦”指湘水之滨,即洞庭湖一带。“寒江下吉阳”,吉阳是今广东湛江市一带。“寒江”点明了时节和环境,也暗合了上文的“短亭分水陆”。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秀丽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写思乡之情。“初年塞雁有归行”,指每年春天,北方的大雁都会飞回故乡,而今年却不同寻常。这里的“初年”是指一年之初,“塞雁”即北方的大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朝廷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朝廷的忧虑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