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烹鱼采野樵,鸾枝摧折半曾烧。
未经良匠材虽散,待得知音尾已焦。
若使琢磨徽白玉,便来风律轸青瑶。
还能万里传山水,三峡泉声岂寂寥。
焦桐树
江上烹鱼采野樵,鸾枝摧折半曾烧。
未经良匠材虽散,待得知音尾已焦。
若使琢磨徽白玉,便来风律轸青瑶。
还能万里传山水,三峡泉声岂寂寥。
注释:
焦桐树:指制作乐器的桐木材料,因为桐木在燃烧时会发出焦香的气味,所以称之为“焦桐”。
江上烹鱼采野樵:形容江上捕鱼人的生活情景。江上烹鱼,指的是渔民们捕捉到新鲜的鱼后,会将鱼放在火上慢慢烹饪,品尝其鲜美;采野樵,则是指那些砍柴的樵夫,他们为了生活,需要采集山上的木材。
鸾枝摧折半曾烧:鸾枝,指的是凤凰的尾巴,象征着高贵和美丽;半曾烧,则是指这些鸾枝曾经被烧过,但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保持着那份坚韧和美丽。
未经良匠材虽散:未经良匠,指的是那些未经雕琢的木材;材虽散,则是指这些未经雕琢的木材虽然散落在地上,但却依然保留着它们原本的形状和质地。
待得知音尾已焦:得知音,指的是找到懂得欣赏的人;尾已焦,则是指音乐已经演奏到末尾,但还没有结束。这里的“尾已焦”也暗喻了人生的道路虽然坎坷曲折,但只要坚持努力,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若使琢磨徽白玉,便来风律轸青瑶:琢磨,指的是打磨玉石,使其更加光滑细腻;徽白玉,则是形容雕刻出的玉器精美无瑕;风律轸青瑶,则是说这些雕刻出的玉器在风中摇曳,仿佛是天上的神仙在翩翩起舞。这里的“风律”和“轸青瑶”都是用来形容这些玉器的优美姿态和华丽色彩。
还能万里传山水,三峡泉声岂寂寥:这里再次强调了诗的主题——音乐的魅力。它能穿越千山万水,传播到远方;也能穿透峡谷,让三峡的泉水声听起来并不寂寞。这里的“传山水”和“岂寂寥”都进一步突出了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赏析:
这首诗以江上烹鱼、采野樵为背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面。诗人通过描绘凤凰尾巴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借凤凰尾巴的比喻,寓意人生的曲折和坎坷,但只要坚持不懈,终会迎来成功的时刻。
诗人又从音乐的角度展开思考。他认为,音乐就像凤凰尾巴一样,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能够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对于音乐的痴迷和追求。他们的诗词作品,往往充满了对音乐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还扩展到了社会文化领域。
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还进一步思考了音乐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音乐能够穿越山川湖泊,将自然的声音传播出去;同时也能够穿透峡谷,让泉水声听起来不那么寂寞。这种观点体现了一种对于音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认识。
最后一句“还能万里传山水,三峡泉声岂寂寥”,则再次强调了诗的主题——音乐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将自然的声音传播出去,还能够穿越千山万水,让远方的人们感受到它的美妙之处。同时,它也让我们明白,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需要音乐来增添一份美好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