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皋宜晚景,芳树杂流霞。
莺燕知三月,池台称百花。
竹根初带笋,槐色正开牙。
且莫催行骑,归时有月华。

【解析】

1.同李司仓早春宴睢阳东亭——同,一起;李司仓,指李益,唐代著名诗人;司仓,官名。早,即早上。宴,设宴。东亭,是睢阳(今河南商丘)东面的一个亭子。

2.春皋宜晚景,芳树杂流霞。春光照耀着大堤,芳树与流云相映成趣。

皋,通“高”,地势较高的平地。晚景:指傍晚时景色。

3.莺燕知三月,池台称百花。春天到了,黄莺和燕子知道这个时节,它们欢快地在水边嬉戏;池塘台上都盛开了百花,竞相斗艳。

3.竹根初带笋,槐色正开牙。竹子的根部开始长出嫩笋,槐树的颜色正像初生的婴儿。

4.且莫催行骑,归时有月华。不要催促我快走,待到回去的时候一定有明月陪伴。

5.注释:作者和李司仓一起去宴会东亭,观赏春天的景色。“春”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是“晚景”。作者写景,先写远景:“春光照耀着大堤”,再写近景:“芳树与流云相映成趣”;然后写具体景物:“黄莺和燕子知道这个时节,它们欢快地在水边嬉戏;池塘台上都盛开了百花,竞相斗艳。”这些景物都是春天的代表性景物。“竹根”句写春天的竹林和槐树。“竹根”句写春天的竹林和槐木。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宴集的情景,通过写景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前二句写宴集的地点及宴集时的天气和景色。后二句写宴会上所见到的各种景物。诗中没有直接点明宴集的时间和地点,但从“春光”、“芳树”、“流霞”等意象可以看出是春季。

首联以“春”字点题,“晚景”二字则暗示了时间是在早晨。接着描写宴会上的景色:芳草如茵、鲜花盛开、黄莺飞翔、燕舞翩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颔联写席间所见之景:“莺燕”、“池台”、“百花”三组意象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颈联写席间所见之景:“竹根”两句写春天的竹林和槐木,“正开牙”形容槐花盛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日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尾联写宴集结束时的情景,劝朋友不必急于返回:你只管放心畅饮吧!等到宴会结束以后,月亮也出来了,那时我们还可以一同赏月呢。

此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宴集之际,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味隽永,意境优美,富有情趣,是一首成功的佳作。

译文:

春天的大堤,风景美丽宜人,芳草萋萋,花儿烂漫,五彩缤纷。

黄莺和燕子知道这个时节,它们欢快地在水边嬉戏;池塘台上都盛开了百花,竞相斗艳。

竹林的嫩芽刚刚露出土面,槐树的颜色正是新生婴儿般娇嫩可爱。

别急啊!不要催促我快走,待到回去的时候一定有明月陪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