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
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
时清更何有,禾黍遍空山。

《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时清更何有,禾黍遍空山。》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组诗《宋中十首》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梁苑秋日的萧瑟景象,通过“白日暮”、“秋草时”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繁华不再的哀愁氛围。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朝临孟诸上:早上登上位于睢阳的孟诸山(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之巅。孟诸山是汉代梁孝王曾大治宫室的地方,山上有复道,与邹、枚相如之徒并游其上。此处象征历史的辉煌和荣耀。
  2. 忽见芒砀间:突然间在芒砀之间出现。芒砀是指草木茂盛之处,这里暗示着历史变迁下的荒凉。
  3. 赤帝终已矣:赤帝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此句表达了历史人物的消逝,暗含对过往权力更迭的感慨。
  4. 白云长不还:形容时间的流逝,白云始终没有归来的迹象,象征着历史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
  5. 时清更何有:在清明的时代里,还有什么呢?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代清平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世事无常的哲理。
  6. 禾黍遍空山:禾黍泛指农作物,遍于空山之中,意味着农田被战争破坏,田园荒芜。这句诗揭示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遗迹的描写,更是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