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塞下曲》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注释】
- 芳树枝:春天时盛开的树。
- 春花落尽蜂不窥:花朵凋谢后,蜜蜂不再靠近。
- 梁上泥:古代建筑中横梁上的泥土。
- 秋风始高燕不栖:秋风起时,燕子不再栖息在屋梁上。
- 荡子从军事征战:离家从军的人。
- 蛾眉婵娟守空闺:形容女子虽美丽却只能孤独地在家等待。
- 独宿自然堪下泪:独自居住的人更容易悲伤流泪。
- 况复时闻鸟夜啼:夜晚听到鸟儿的叫声,更加增添了伤感。
译文:
你看不到那些繁花似锦的树木,春天的花已经凋谢了,而蜜蜂也不再靠近。你也看不到那些被秋风吹动的梁上的泥土,因为风力增强,原本栖息在屋梁上的燕子也飞走了。那些离家从军的人,他们的亲人只能在家默默守望,无法相依。独自一人住在空房里的人,他们的情感自然容易感动到落泪。更何况,夜晚还能时常听到鸟儿在啼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风景和人物情感的描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首先,诗中的“芳树枝”和“春风”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随后,“蜂不窥”、“燕不栖”等对比强烈的场景,揭示了战争对于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和平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进一步,诗中的女性形象,如“蛾眉婵娟守空闺”,不仅展示了女性的美貌和脆弱,也反映了她们在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困境。而最后两句通过“独宿”与“鸟夜啼”的结合,强调了孤独和哀愁的情绪,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塞下曲》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文思考的尝试。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王昌龄成功地将个人的感慨与社会的忧患融为一体,展现了唐代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