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诗句: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翻译:

营州的少年们厌倦了原野的荒凉,他们披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    
敌军的美酒千杯也难以让人醉倒,而胡族的少年们才十岁就能熟练地驾驭马匹。    

注释:

  • 营州: 唐代边塞地名,位于今天中国的东北边境一带。
  • 少年: 指那些年轻的士兵或战士。
  • : 厌倦,表示对某种环境或生活的不适应。
  • 狐裘蒙茸: 用狐狸的毛皮制成的衣服,形容穿着厚重的皮草。
  • 猎城下: 在城镇附近打猎的场景。
  • 虏酒: 这里指的是来自敌人的酒水。
  • 千钟: 古代容量单位,一钟为四升,千钟即四千升,形容酒量极大。
  • 能骑马: 表示这些胡族少年不仅能够骑术娴熟,而且可能从小就开始骑马训练。

赏析:
《营州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边疆地区尚武风气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形象。诗中描绘了营州少年身着狐裘、在城市边缘狩猎的场景,以及他们的豪放性格和精湛的骑马技艺。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当时边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还突出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高适通过这样的诗歌作品,展示了他对于边塞风情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边疆人民生活的关注和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