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万里恨难销,铁马金鞭出塞遥。
为问昔时青海畔,几人归到凤林桥。
【注释】
关山:这里指边塞。万里:指关山遥远,路程遥远难走。铁马金鞭:用来形容战士的威武雄壮。出塞:指从关中出发去边塞。为问:为何要问?青海畔:指青海湖。凤林桥: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因桥有凤栖石而名。
【译文】
边关山河万里,难以消解我内心的怨恨,骑着铁打的战马,拿着金饰的马鞭,从边塞出发。请问当年在青海湖畔的人们,有几个能够返回到那凤林桥?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征战生活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寓怀》是诗人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载)春天在长安所作。当时诗人被贬官为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县)司法参军,他怀着满腹愁思,来到华州郊外的风林桥上,看到“旧迹”依旧,“故人”无存,不由感慨系之,遂作此诗。
首联写诗人出征前的情景,关山万里,难解离情;铁马金鞭,更增豪气。一个“恨”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
颔联是说如今自己已身陷异域,归乡无路。“为问”一词,表明了诗人的疑问与探询。
颈联是写诗人想象中昔日征战之地的情况。昔日青海湖畔,今日荒草凄迷;昔日凤凰林中的桥梁,今已断毁不堪。昔日的征战之地,现在荒芜凋敝,昔日的故交亲朋,如今也早已离散无踪。诗人面对这一切,内心怎能不悲凉!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往日生活的无限怀念和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深深慨叹。诗人以“几人归到凤林桥”这一设问,抒发了自己对往昔辉煌岁月的无限留恋,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辛酸。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诗人感叹人生易逝,时光不再,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而自己却依然困守在这异地之中,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痛苦。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