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动地来,吹起沙上声。
闺中有边思,玉箸此时横。
莫怕儿女恨,主人烹不鸣。
杂曲歌辞鸣雁行
韩愈笔下雁之悲鸣
《杂曲歌辞·鸣雁行》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唐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诗通过咏叹大雁的一生迁徙与艰辛,寓意人生的坎坷与无常,展示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
首句“嗷嗷鸣雁鸣且飞”开篇即以雁的啼叫声作为引子,描绘了雁群在寒秋时节南飞的景象。雁群的声音大而哀婉,仿佛诉说着离别的苦楚和归途中的孤独。此句不仅勾勒出一幅秋天雁阵南归的画面,更暗喻人生旅途中的别离与追寻。雁群的南飞象征着对温暖的向往和对寒冷的逃避,反映了人类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普遍需求。
“穷秋南去春北归”进一步扩展了雁群迁徙的主题。这里的“穷秋”意味着深秋时节,万物开始凋零之时;而“春北归”则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这一季节变换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循环更迭,也象征着人的生命历程和命运循环。雁群的南北往返象征着生命中不断重复的分离和聚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之间的深刻联系。
接下来两句“去寒就暖识所处,天长地阔栖息稀”,描述了雁群在迁徙过程中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及它们在广阔天地间的生存状态。这里的“去寒就暖”表达了雁群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锐感应,而“天长地阔栖息稀”则揭示了雁群在广阔天地中生存的挑战与艰辛。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境遇的隐喻。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艰难时,也需要像雁群一样具备适应能力和坚韧的意志。
“风霜酸苦稻粱微,羽毛摧落身不肥”进一步描绘了雁群在迁徙过程中经历的自然挑战。雁群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飞行,承受风霜的侵袭和生活资源的匮乏。这种生存斗争不仅考验着它们的体能,也考验着它们的心灵。这一描写映射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挑战,强调了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希望的重要性。
尾联“徘徊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则转向了雁群在迁徙过程中的情感状态。这里的“徘徊反顾”形象地描述了雁群在长途迁徙过程中对同伴的思念和不舍,以及它们对未知目的地的恐惧和不确定感。而“哀鸣欲下洲渚非”则表达了雁群在面临选择时的犹豫和痛苦,即使是为了生存,有时也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这不仅是对雁群行为的描述,也是对人类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杂曲歌辞·鸣雁行》不仅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人生诗篇。通过对雁群迁徙的生动描绘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挖掘,诗人韩愈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感悟生命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