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何人种,清阴减昔时。
莓苔根半露,风雨节偏危。
虫蠹心将穴,蝉催叶向衰。
樵童不须剪,聊起邵公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句内容和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答题模式为“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该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 形象:诗中“古树”的形象特点是什么?“清阴减昔时”一句中“清阴”指什么?诗人对古树有何感情?
- 语言: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
- 表达技巧:本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樵童不须剪,聊起邵公思”一句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译文:路边的古树枝繁叶茂,昔日茂盛的枝叶如今稀疏凋零。莓苔半掩根须,风雨使节令偏于危脆。虫子蛀空它的心,蝉儿催着它变衰败。砍柴的童子也无须修剪,我想起邵公的典故来。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绝。诗中的古树与作者同岁,已逾千载,其枝干之劲挺犹存,而枝叶已疏落殆尽。这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登楼》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是写秋景,但前者侧重写树,后者侧重写江;前者写枯枝,后者写奔流。两诗都写出了落叶飘零、壮士暮年之感。但杜甫所写,还兼有“无边落木”的萧瑟悲凉之气;而本诗所写,则仅以“清阴”二字点出岁月无情之态,更无悲凉之感。
首句开门见山,直接写古树。“古树”,即“古木”。从字面上理解,“古”字有两层含义:其一,时间久远,年代悠久;其二,质地坚硬。“何人种”,是问种者是谁;“清阴减昔时”,则是答谢庭植后,又经过了多少春秋,那曾经浓密的绿叶已经不复存在了。这里用一个疑问代词“何人种”,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古树的栽种者。这个栽种者是谁呢?他是否曾经给过你以启迪?你是否有感而发,要借古树的遭遇来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慨?
第二句紧承首联,进一步写古树。“清阴”是指古树的枝叶茂盛,遮天蔽日。“减昔时”,是指这些枝叶不再茂盛,不再像以前那样葱茏青翠。这句诗既承接上句,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三联由描写转入议论。“虫蠹心将穴”,说的是树被虫蛀,树干中空,就像人的心中藏着毛病一样。而“蝉催叶向衰”则是说树叶因蝉鸣之声而逐渐枯萎。这里的两个比喻都很贴切、形象、生动。前一句是说,树木被虫蛀,树干中空;后一句是说,蝉鸣之声催人衰老。诗人把树木的叶子比作人的心脏,把蝉鸣之声比作人的衰老之声,这样的比喻很恰当。
第四联紧承上联而来。“樵童不须剪”一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既然古树已经长得很茂盛,那么砍柴的童子就不必去修剪它;至于“聊起邵公思”,则是说诗人想起了邵公(邵雍,北宋哲学家),邵公曾隐居于伊川县的二程桥边,并在那里著书立说,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诗人想通过邵公的经历来启发自己,勉励自己。
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通过对古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深深感慨。全诗构思独特,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意蕴深远。诗人通过对古树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