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
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
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
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
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棰。
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
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
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
顾问边塞人,劳情曷云已。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
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
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
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
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
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棰。
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
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
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
顾问边塞人,劳情曷云已。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张籍,他的诗作风格豪迈、激昂,善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的志向和抱负。这首诗是他在任河东节度副使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当地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豪爽直率的个性。
我们来看第一句“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这里的“我”指的是张籍本人,他是当时河东地区的官员,而“河东”则是指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一带。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在河东担任职务的时候,曾经派遣使者前往定襄县办事。定襄是唐代的一个县城,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定襄县地区。
第二句“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这句话中的“诸”表示很多的意思,而“争讼”就是指各种争执和诉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定襄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小孩子因为纠纷而进行诉讼。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纷争的城市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第三句“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这里的“长老”指的可能是年长者和智者,而“言”则是说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些年长的智者们都不敢说话,而太守也无法解决问题。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无力感,以及官员们的无能。
接下来的句子“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中的“谤书”是指批评和指责的言论,而“盈”表示满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些诽谤和指责的言论充满了几案和文书,堆积如山。这句话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混乱和不公正,以及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
“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这里的“牵引”是拉扯的意思,“肆中翁”可能是指商人或店主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人被拉扯着去叫那些商贩或其他店主来承担责任。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以及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最后两句“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中的“折此狱”表示解决这个案件,而“五听”是一种古代的司法审理方法,包括五个方面:辞讼者之情词、辞讼者之意气、辞讼者之利害、旁观者之是非、法律条文之明暗。这里的“辨疑似”表示分辨真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来到这个法庭,通过五种方式来判断真相。
第五句“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棰。”这里的“情”表示实际情况,而不是情绪或者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事情的大小,都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判断,而不应该使用暴力手段。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公正执法的态度,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最后一句“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中的“是时”表示这个时候,而“三月暮”表示农历三月的最后一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那个时候,正是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田野上开始种植桑树。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农村景象,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农耕文化。
整首诗通过描绘定襄这个县城里的纷争和社会现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公和腐败的痛心疾首。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正义和法治的思考和追求。这首诗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深沉,是中国古诗史上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