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重恩光,骢马饰金装。
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歙野山川动,嚣天旌旆扬。
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电断冲胡塞,风飞出洛阳。
转战磨笄俗,横行戴斗乡。
手擒郅支长,面缚谷蠡王。
将军占太白,小妇怨流黄。
騕袅青丝骑,娉婷红粉妆。
三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
谁堪坐愁思,罗袖拂空床。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出塞》。下面是诗句的解释和译文:
诗句解释:
- 侠客重恩光,骢马饰金装。
- “侠客”指的是古代的英雄或游侠,“重恩光”意味着他们重视恩义与光复。
- “骢马”指一种黑色马,常用来形容英俊或英勇。
- “饰金装”表示马匹装饰华丽,金光闪闪。
- 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 “瞥闻”形容迅速听闻。
- “羽檄”是一种古代传递军情的文书,通常用羽毛制成,随风飘扬,所以这里代指紧急的军情。
- “驰突”指骑马快速前进,突出表现出急行军的样子。
- “边荒”指边疆的荒废之地,暗示边境地区的情况危急。
- 歙野山川动,嚣天旌旆扬。
- “歙野”意为广阔的平原,“山川动”形容山峦起伏,大地震动。
- “嚣天”形容天空中的旌旗飞扬,非常壮观。
- 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 “吴钩”是吴地所产的弯刀,因其造型美观而被赞誉。
- “明似月”形容刀刃明亮如月,反射出光芒。
- “楚剑”则是指楚国制造的长剑,锋利如霜。
- 电断冲胡塞,风飞出洛阳。
- “电断”形容速度快得仿佛闪电一般。
- “冲胡塞”指的是冲破了边境的障碍。
- “出洛阳”可能指的是从洛阳出发或者在洛阳附近发生的事。
- 转战磨笄俗,横行戴斗乡。
- “磨笄俗”指的是磨笄山(位于今河南),民间传说中女娲在此炼石补天。
- “横行”可能指的是在战争中四处奔袭。
- “戴斗乡”意味着战斗在激烈的战场上进行。
- 手擒郅支长,面缚谷蠡王。
- “郅支长”和“谷蠡王”可能是古代的两个部落首领,被俘虏后双手被绑。
- “擒”和“缚”都是动词,描述抓获的过程。
- 将军占太白,小妇怨流黄。
- “太白”可能指的是金星,古人认为金星的位置变化与战事相关。
- “流黄”指的是妇女的眼泪,黄色的液体。
- 騕袅青丝骑,娉婷红粉妆。
- “騕袅”形容女子轻盈婀娜的姿态。
- “青丝骑”指骑着青色的马,青丝即马鬃的颜色。
- “娉婷红粉妆”描绘女子妆容艳丽,身姿曼妙。
- 三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
- “三春”泛指春天三个月的时间。
- “度曲”指鸟儿唱歌,这里比喻女子的歌声。
- “八月”泛指南方八月的时节,此时正值大雁南飞。
- 谁堪坐愁思,罗袖拂空床。
- “谁堪坐愁思”表达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 “罗袖拂空床”形容女子轻柔地拂过空空的床榻,增添了一份孤寂之感。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战争气息的边塞诗,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将士们出征时的英勇形象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艰难挑战。全诗情感饱满,充满了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体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壮阔,以及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坚毅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