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东林寺,空门失所依。
翻经谢灵运,画壁陆探微。
隙地泉声在,荒途马迹稀。
殷勤话僧辈,未敢保儒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1)
题干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把握其情感。一般考生都有一定的文学积累,能够答出关键诗句的意象,但是要写出诗句的内涵,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较好的阅读习惯,注意积累,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上来看,诗人写自己游览东林寺的经历。首联两句是写诗人游历东林寺时所见之景。“可惜东林寺”,点明游览地点。“空门失所依”,表明诗人对于寺庙建筑的倾心,以及对于寺庙的热爱之情。“翻经谢灵运,画壁陆探微”,“翻经谢灵运”指佛教僧侣翻检佛经,“画壁陆探微”指佛教壁画画家陆探微。陆探微擅长于画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等,尤精于佛道人物画,有“吴中画圣”之誉。这里既赞颂了僧人对佛典的研究与翻译,也赞扬了绘画艺术的高超技艺与独到之处。第二联“隙地泉声在,荒途马迹稀”是说寺庙周围虽然环境清幽静谧,但已经人迹罕至,只有泉水潺潺的声音还在,而马足踏过的地方却已荒芜不辨。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十分喜爱,认为它非常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之感。第三联“殷勤话僧辈,未敢保儒衣”是说诗人想向和尚们请教关于佛教的知识,但又不敢肯定自己是否还是一个读书人。“殷勤”一词表现出诗人对佛教的尊重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世俗世界的留恋之情。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世俗生活的眷恋之情。
(2)
题干是“赏析”。这是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思想内容要符合文意,观点明确,感情倾向正确,没有偏离主题。分析时要仔细研读原文,抓住重点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本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联是写自己游览东林寺时所见之景;颔联是赞叹僧人对于佛教典籍的研究与翻译之深,赞赏绘画艺术的高超技艺与独到之处;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寺庙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及内心的孤单感;尾联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世俗生活的留恋之情。
【答案】
示例一: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
第一联:写游览东林寺所见之景。
①首句“毁浮图”三字是说这座寺庙曾经遭受战火破坏。
②“年逢”二句写寺庙虽遭破坏,但仍能恢复旧观,令人欣慰。
③“可惜”二字则表明了作者对寺庙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
译文:
寺庙虽然被毁,但仍然得到恢复。
可惜的是,这座古老的寺庙如今已不复存在了。
译文:
我游历东林寺时见到的景象。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
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
译文:
我游历东林寺时见到的景象。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
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
译文: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
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译文: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
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译文: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
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译文: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
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译文: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
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译文: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
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译文: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
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译文: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译文: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译文:
翻检佛典,谢灵运一样博学多闻;画壁,陆探微一样技艺高超。译文:
翻检佛典, 谢灵运般博学多闻。
译文:
翻检佛典, 谢灵运般博学多闻。译文:
翻检佛典, 谢灵运用广博如灵运。
译文:
翻检佛典, 谢灵运用广博如灵运。译文:
翻检佛典, 谢灵运用广博如灵运.
译文:
翻检佛典, 谢灵运用广博如灵运。译文:
译文:
翻检佛典, 谢灵运用广博如灵运。译文:
译文:
翻检佛典, 谢灵运用广博如灵运。译文:
译文:
翻检佛典, 谢灵运用广博如灵运。译文:
译文:
翻检佛典, 谢灵运用广博如灵运。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