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
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
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题解】

此诗是诗人初游灵隐寺时的观感。全诗四十六句,前半为写景,后半为抒情。首联点题,颔联描写灵隐山的景色;颈联写灵隐寺夜景;尾联写灵隐寺晨曦中的景色。

【注释】

1、峰峦:山峰。2、朱槛:古代宫室门两旁画有红色栏干,故称。3、花分界:指灵隐山上的花花草草。4、竹引泉:指灵隐山上的竹林引来泉水。5、五更:即夜半。6、郭中:城郭之中。7、溪沙涵水静:溪边的沙石上映着流水。8、涧石点苔鲜:山涧里的石头上长着青苔。9、好是:正是如此。10、西岩:灵隐寺的别称。11、深响连:声音传得很远。

【译文】

山峰像手掌一样张开,朱红色的栏杆环绕四周。佛地开满了花朵,僧房边竹子引着泉水。深夜里楼下月色皎洁,城郭里烟雾缭绕。灵隐寺的塔高耸入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边的沙粒上倒映着流水,山涧里的石头上面长着青苔。正好是猿啼声声,回荡在深山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是诗人初到灵隐山时所作。诗写灵隐山的美景,并抒发对灵隐寺的喜爱之情。全诗四十六句,前半为写景,后半为抒情。首联点题,颔联描写灵隐山的景色,颈联写灵隐寺夜景,尾联写灵隐寺晨曦中的景色。

首联“峰峦开一掌”和“朱槛几环延”,写出了灵隐山山势雄浑,峰峦重叠的特点,以及灵隐寺院建筑的宏伟壮观。其中“开”字用得极为巧妙,把峰峦写得如同一张张开的大手,而“朱槛”二字则形象地描绘出院门前的红漆栏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

颔联“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进一步描绘了灵隐山的美丽风光。这里的“佛地”、“花”、“僧房”、“竹”等词都极具画面感,使人仿佛置身于灵隐山之中。同时,这两句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之情。

颈联“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则描绘出了灵隐寺夜幕降临时的宁静景象。在这里,“五更”和“十里”分别表示时间与距离,“楼下月”与“郭中烟”分别写出了月光洒在庭院内和雾气弥漫的场景,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尾联“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则是诗人对灵隐寺整体布局的赞美之词。其中“后塔”、“亭后”、“前山”、“横阁”等词语都形象地勾勒出灵隐寺的优美线条。而最后一句“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灵隐寺周围山水之美,使整首诗显得更加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