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上半空,临眺尽寰中。
是日巡游处,晴光远近同。
川明分渭水,树暗辨新丰。
岩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风。

译文: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寒山上半空,临眺尽寰中。
是日巡游处,晴光远近同。
川明分渭水,树暗辨新丰。
岩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风。

注释:

  1.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这是一首奉和皇帝的诗,主题是描述登上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远眺时的感受。

  2. 寒山:指的是骊山,因地势险峻、常年积雪而显得苍凉、清冷,故称“寒山”。

  3. 半空:形容山高耸入云,几乎触及天空。

  4. 寰中:指世界或天下,意味着从高处眺望可以看到整个国家的景色。

  5. 是日巡游处:表示当天的游览或巡视地点。

  6. 晴光远近同:阳光照耀下,远处与近处的景象看起来相同。

  7. 川明分渭水:渭河在此处清晰可见,如同分割了一般。

  8. 树暗辨新丰:由于树木的颜色较深,使得新丰(地名)在远处变得难以辨认。

  9. 岩壑清音暮:傍晚时分,山岩间传来清晰的自然声音。

  10. 天歌起大风:天空中仿佛有歌声响起,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大风。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大地的壮丽景色。首句“寒山上半空”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描绘了一个高耸入云的山峰,给人一种孤傲、清冷的感觉。次句“临眺尽寰中”则表达了诗人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可以见到整个世界的辽阔,进一步强调了山峰的高远与壮观。第三句“是日巡游处”则透露出诗人此行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游览名胜古迹。第四句“晴光远近同”,描绘了晴朗天气下,无论近处还是远处景物都显得清晰可见,展现了诗人观察力之细腻。第五句“川明分渭水”,通过渭水的清晰可见,进一步突显了山的雄伟。第六句“树暗辨新丰”,利用树木颜色较深的特点,使得远方的新丰变得难以辨认,增添了一丝神秘感。第七句“岩壑清音暮”,描述了山岩间传来的清脆响声,为夜晚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和谐。最后一句“天歌起大风”,以天歌暗示着风声,同时伴随着大风的到来,使得整个景象更加生动有趣。整首诗通过精细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骊山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