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府寒山曲,天游日旰回。
披云看石镜,拂雪上金台。
竹径龙骖下,松庭鹤辔来。
双童还献药,五色耀仙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和唐玄宗皇帝(唐睿宗李旦)在白鹿观的应制诗。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洞府寒山曲: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幽静深远的山洞景象,”洞府”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寒山曲”暗示了山洞周围环境寒冷且寂静。

  2. 天游日旰回:这句表达了太阳已经高挂在天空很久,意味着时间过得很慢,同时也有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

  3. 披云看石镜:在这里,“披云”可能是指打开云雾,让阳光照耀到山石上,形成明亮的石镜。这个描述让人联想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4. 拂雪上金台: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雪覆盖下的金色台阶,可能是为了突出其珍贵和神圣。

  5. 竹径龙骖下:这里的”龙骖”可能指的是神话中的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权威。”竹径”则暗示了一条幽静的路径,而”龙骖下”则形容这些龙在竹林中优雅地行走。

  6. 松庭鹤辔来:这里描述了一幅宁静的松树林中,一只鹤带着缰绳飞来的景象。”鹤辔”指的是鹤脖子上的缰绳,”来”则是形容这种动态。

  7. 双童还献药:最后一句”双童”可能指的是两个小童,他们带来了药物,显示出对健康或者长寿的祝愿。

  8. 五色耀仙材:这句可能是在赞美所用材料的美丽和珍稀,”五色”可能指的是色彩斑斓,而”耀仙材”则形容这些材料光彩夺目,如同神仙的材料。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仙境般的环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人通过对山、石、云、雪、龙、鹤、林等元素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神话元素,如龙、鹤,以及传说中的药物,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一种表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