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时好宾客,永日对弦歌。
是日归泉下,伤心无奈何。
墓庭人已散,祭处鸟来过。
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

【注解】

常时:平时。

好宾客:喜欢招待宾客。

永日:整天。

是日:这一天。

泉下:人死之后称为“泉下”,这里指墓地。

无奈何:无可奈何。

祭处:祭祀的地方。

鸟来过:鸟来啄食,这里指坟墓的乌鸦。

碑石生苔藓:碑上长满了青苔。

荣名:荣誉与名声。

多:很多,这里指被遗忘。

【翻译】

李杜的诗歌常常受到人们的喜爱,整日里弹琴吟唱。

今天终于归隐到了泉下,伤心得无法可想。

墓地已经空荡无人,祭祀之处只有鸟儿来啄。

碑上的石头生出青苔,荣华的名声早已不再重要。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杜甫的挽歌,诗中表达了杜甫死后无人祭祀、坟墓荒凉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对杜甫的无限哀思。

首句“常时好宾客”说明杜甫在生前就有很多宾客,他的诗歌和音乐才华得到了众人的赞誉,因此才有了“常时”这个词语。这句诗还表明了杜甫与宾客的关系密切,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思想感情。

次句“永日对弦歌”则是描绘了杜甫与宾客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他们一边弹琴唱歌,一边畅谈人生理想,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啊。这里的“弦歌”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来比喻音乐和歌声。

第三句“是日归泉下,伤心无奈何”则表达了杜甫生命的终结。这里的“归泉下”意味着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伤心无奈何”则透露出诗人对这个结局的无奈和悲伤。

接下来两句“墓庭人已散,祭处鸟来过”描述了杜甫死后的场景,墓碑前的庭院已经空荡荡了,只有鸟儿在乌鸦等小鸟的啄食声中来回走动。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荒凉、凄凉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杜甫生命的终结和他对这个世界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则是抒发了诗人对杜甫的无尽哀思。这里的“碑石生苔藓”意味着墓碑已经被岁月侵蚀,不再能够辨认其原本的文字;而“荣名岂复多”则暗示着杜甫虽然曾经享有崇高的声誉,但如今这一切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整首诗通过对杜甫生前生活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其死后墓地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杜甫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哀思。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历史变迁带来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