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桐竹下,室迩人相深。
接垣分竹径,隔户共桐阴。
落花朝满岸,明月夜披林。
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
奇声与高节,非吾谁赏心。
答李伯鱼桐竹
结庐于桐竹之下,与世隔绝,亲近自然。
接垣分出一条竹径,隔户可见桐树荫影。
早晨落花满岸,夜晚明月照林。
竹子有龙鸣之声,梧桐留凤舞之音。
竹子的奇声和高节,是我心所向,非我谁与共赏?
注释:
- 结庐:建造房屋,隐居。
- 桐竹:桐树和竹子。
- 室迩人相深:居室靠近,与外界隔绝,远离尘嚣。
- 接垣:围墙。
- 分竹径:划分出一条竹林小路。
- 隔户共桐阴:隔着窗户能看到梧桐树的影子。
- 落花朝满岸:早上落下的花朵覆盖了河岸。
- 明月夜披林:晚上明亮的月光穿透树林。
- 竹有龙鸣管:竹子发出像龙鸣一样的声音。
- 桐留凤舞琴:梧桐树留下像凤凰飞舞一样的旋律。
- 奇声与高节:奇特的音乐和高尚的节操。
- 非吾谁赏心:只有我自己才能欣赏这种美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回答朋友关于隐居生活的提问时写下的。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桐竹下的隐居生活,以及他对于自然美景的感受和欣赏。
首句“结庐桐竹下,室迩人相深”,表达了诗人选择在桐竹下隐居的决定。这里的“结庐”,是指建造房屋,表示诗人选择了一个静谧的地方来度过自己的隐居生活。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诗人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接垣分竹径,隔户共桐阴。”诗人通过“接垣”和“隔户”两个动词,描绘出他与外界的距离感,以及他能够享受到的自然美景。
在第三四句中,诗人用“落花朝满岸,明月夜披林。”来描绘他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这里的“落花”和“明月”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美好和宁静,而“朝满岸”和“夜披林”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最后两句“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将竹子比作能发出龙鸣般声音的乐器,将梧桐树比喻为留有凤舞般的旋律的琴,以此来表达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欣赏。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