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笙磬,撤豆笾。廓无响,窅入玄。主在室,神在天。情馀慕,礼罔愆。
喜黍稷,屡丰年。
【注释】
郊庙歌辞享:祭神时演奏乐章。
止笙磬,撤豆笾:停止吹奏笙和磬的乐声,撤去豆和竹制的笾。豆:盛食物的礼器;笾:盛干肉的礼器。
廓无响,窅入玄:空旷寂静无声,深遂地进入神秘境界。廓:空廓。
主在室,神在天:祭祀者与神在堂屋之内,而神在天上。
情馀慕,礼罔愆:情感还留有余念,祭祀礼节没有差错。情馀:余情,即未尽之情。
喜黍稷,屡丰年:喜悦地祭祀黍稷,希望接连获得丰收之年。
【赏析】
《郊庙歌辞·享》是一首汉魏六朝时期祀祖考、宗庙的乐章。全诗以“飨”为纲,先写祭祀的场面,后写祭祀的目的,最后点明祭祀的意义,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表达了诗人对祖先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生活的美好祝愿。全篇以“飨”为纲,先写祭祀的场面,后写祭祀的目的,最后点明祭祀的意义。
首二句写祭祀前的准备工作。祭祀之前,先要停止吹奏笙、磬等乐器,撤下豆、笾等礼器。豆、笾都是盛食礼品的器具,祭祀时用之。“豆”亦作“豆觶”,盛牲体之器。“笾”亦作“笾豆”,盛干肉的礼器。这两句说明祭祀前要准备各种祭器,然后才能进行祭祀。“廓无响,窅入玄”两句写祭祀时的音响。“廓”指堂上四壁之间空旷之处,“无响”谓四周既无声响,又深遂地进入神秘境界。这里描写的是一个幽静肃穆的祭祀场合。祭祀时虽然停止了音乐,但人们的心情却很激动。因为祭祀的对象是伟大的祖先。祭祀的场所虽然幽静肃穆,但在人们心目中却神圣无比。所以祭祀时虽无音乐伴奏,但人们仍能听到自己的心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激动和紧张。
“主在室,神在天。”两句写祭祀的现场。祭祀者与神在堂屋之内,而神在天上。祭祀者与神同处一室,这是由于人不能离开神而存在的现实情况。祭祀者之所以要与神同在一室,是因为人不能离开神而存在。祭祀者只能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神灵的敬仰。祭祀者的这种愿望是合理的,因为神灵的存在使人类有了精神支柱,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和发展。因此,人们在祭祀神灵时,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祭祀者与神虽同处一室,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人是实际的,而神则是超自然的。祭祀者虽然可以见到神灵,但神灵却看不见祭祀者。这就是祭祀者与神灵之间的不同存在方式。
“情馀慕,礼罔愆。”两句写祭祀的目的。祭祀的目的就是要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仰之情,并祈求神灵对自己的保佑。这两句说,祭祀者心中充满了对神灵的思念和敬仰之情,但祭祀礼节没有差错。这说明祭祀者在进行祭祀活动时,非常认真严肃,不敢有丝毫马虎和懈怠。因为一旦失误,就会给祭祀者带来不良的后果,甚至会招致神灵的谴责。所以祭祀者必须严格履行礼仪规范,做到尽善尽美才能取得祭祀的成功。
最后两句“喜黍稷,屡丰年。”是对全诗的总结。祭祀者之所以要祭祀黍稷等谷物之神,是因为这些谷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来源。人们之所以要种植谷物,是因为人们对谷物的需要。谷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而环境的好坏又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人们只有祈求神灵保佑农作物生长旺盛、五谷丰登才能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
这首诗通过祭祀仪式,表现了作者对祖宗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活动简单落后的状况,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感和依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