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
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掌握能力。这是一道诗歌综合鉴赏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全诗,然后逐句解读,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情感和艺术手法。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诗人在鄱阳客地与友人相遇,是在一个寒冷的秋末冬初时节。此时正是一年中的岁末时分,寒气逼人,万物凋零,而诗人却依然与友相会,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啊,所以诗人用“岁暮相逢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欣喜之情。而此时的黄叶和半夏的枝头,更增添了诗人的几分愁苦。因为黄叶和半夏在诗词中往往代表着离别和衰败的景象。
“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在子夜时分,诗人吟诵着新作的诗歌,以松树和桂花为题,抒发了自己对朋友的喜悦之情。诗人用“子夜吟诗向松桂”来表明自己在深夜吟诵新作诗歌的情景。而心中的万事则是指自己的所思所想,包括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思念之意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感概等。最后一句“心中万事喜君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感激之情。
【答案】
【译文】
岁末时节我在鄱阳客地与友人相遇,黄叶飘落霜降前半夏枝条也枯槁。
在深夜吟诗的时候我向松桂倾诉心中的种种事情,您知道我的心事,我内心喜悦万分。
赏析一:
此诗是一首答谢友人的诗作。从诗的内容看,当是写于诗人在江西期间的某年冬日。诗中通过描绘一幅江边岁暮逢友图景,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间、地点以及季节特点,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接着,诗人又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凄凉的环境:黄叶凋零,霜雪降临,半夏枯萎,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而且也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冷之感。
尽管环境如此孤寂凄冷,但是诗人并未因此而沮丧失落,相反他反而更加珍惜与友人之间的友谊,表现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诗的后两句便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与提升。在这里,诗人以子夜吟诗为题,向松桂倾诉心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喜乐之情。同时,诗人还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于朋友的珍视与感激之情——因为只有朋友才能理解自己的心思。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友情、展现诗人豁达乐观情怀的佳作。
【译文】
我在这荒凉的地方,与您不期而遇;满树落叶已飘零,白露未晞时,您来了。
我正坐在窗下读书写字,忽然听到您的歌声传来,原来是您正在弹奏《胡笳十八拍》。
我想到自己漂泊无依,不禁悲从中来;但想到您与我志同道合,我又感到庆幸。
赏析二:
本诗为答谢友人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在荒僻之地与友人相见时的惊喜之情和对友人深情厚谊的感激之词。
首句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岁暮”、“黄叶”点出季节,“江皋”则说明是在荒僻之地。“相逢地”三字既写出了两人久别重逢的欣喜,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当时心情的孤独寂寞。次句写二人相见的情景。“子夜”二字点明时间,“吟诗”则写出了二人交谈的主题。由于两人分别很久,所以这次相见格外珍贵。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欢乐之中,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第三句承上启下。“心中”二字表明了诗人此刻的心情。“万事”则概括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喜君知”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此刻的心情——对朋友的深深感激之情。
第四句紧承“心中万事”,继续抒写了诗人对朋友的情感。“琴书”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情。“知己”二字点出了二人关系密切的特点。“幸”字则表明了诗人此刻的心情——对朋友的感激之情。
第五句紧承“心中万事”,又写诗人对朋友的感情。“飘蓬”二字写出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异乡”二字则表明了诗人此刻的心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国”二字则表明了诗人此刻的心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万里孤云”则写出了诗人身处异地的孤独感。“只身匹马”则写出了诗人独自漂泊的艰辛。“归去来兮”三字则表明了诗人此刻的心情——对家乡的向往之情。
第六句紧承上文,又写诗人对朋友的感情。诗人在此处再次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一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知音”二字表明了二人之间默契的合作关系。“同心”二字则表明了二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特点。“同忧乐”三字则表明了二人患难与共、共同奋斗的情谊。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江边岁暮逢友图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互相扶持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