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长安迹未安,杏花还是看人看。
名从近事方知险,诗到穷玄更觉难。
世薄不惭云路晚,家贫唯怯草堂寒。
如何直道为身累,坐月眠霜思枉乾。
【注释】
1.下第:落选。
2.长安:古都,今西安市。
3.名从近事方知险:名,名分。近事,指科举考试。方,才。知险,懂得危险。
4.诗到穷玄更觉难:穷,尽极。玄,深奥的道理。
5.云路:比喻官场。云,飘浮不定。
6.草堂:茅屋,简陋的居所。
7.直道:正道,正直之道。
8.坐月眠霜:形容清贫的生活。坐月,在月亮下坐着。眠霜,睡在霜上。
9.枉乾:《史记·张仪列传》有“枉道而事人”句,这里用其意,指为求功名而违背自己的原则去做人做事。
【赏析】
《下第述怀》,作者以自叙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落第后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首句“十载长安迹未安”,表达了诗人十年来在长安城的生活状态。长安,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城市,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也是许多官员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对于诗人来说,这里的繁华与喧嚣并不能让他得到安宁,反而让他感到不安和焦虑。因此,他感叹说:“十载长安迹未安”,这既是对过去十年经历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诗人用“杏花还是看人看”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看法。杏花作为一种植物的形象,在这里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而“看人看”则意味着诗人在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情,试图从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然而,这种观察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安宁和满足,反而使他陷入了更加迷茫和困惑的境地。
第三句“名从近事方知险”,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法。名分、地位和名声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往往需要通过考试等途径才能获得。当诗人真正接触到这些名利时,他才意识到其中的险恶和艰辛。因此,这句诗不仅是对名利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第四句“诗到穷玄更觉难”进一步强调了诗歌创作的难度。穷,穷尽;玄,深奥的道理。这句话意味着,当诗歌创作达到极致,深入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时,就会发现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这不仅是对诗歌创作的肯定,也是对现实生活的隐喻。
诗人用“世薄不惭云路晚”来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世薄,是指社会风气败坏;云路,比喻仕途之路;晚,指晚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不满,认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应该感到惭愧而非自得。这种批判态度体现了诗人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句“家贫唯怯草堂寒”,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庭状况的忧虑和无奈。草堂,是诗人的住所,简陋而朴素。这句诗通过描绘草堂的环境来反映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由于家境贫困,诗人只能过着简朴的生活,甚至有些害怕寒冷的夜晚。这种境遇让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冷漠无情。
最后一句“如何直道为身累,坐月眠霜思枉乾”,则是诗人对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总结和反思。直道,正直之道;为身累,指为了追求功名而劳累不堪;坐月眠霜,形容清贫的生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而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那么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和不幸之中。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