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注释】
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指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正月,李林甫奏请在关城设制诏曰:“天下险固,惟潼关最要。今置关以制诸侯,非所以安天下也。自今已后,但令诸王出入而已。” 嶙嶙,山石重叠、重叠的石头。故城垒,古时的堡垒或城垒。荒凉,衰败、荒凉。空戍楼,空无一人的城堡或营舍。在德不在险,有德行的人不注重地势险要。方知,才明白、才懂得。王道休,帝王之政。
【译文】
高高的城墙上满是层层叠叠的石头,一座座空荡的城堡显得十分凄凉。
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不重视地势的险要,这才知道真正的帝王之政是不需要凭借地势险要才能成就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奏请“关中四夷皆无事”的制诏所作的一首和诗。此诗首联两句写潼关地势险要;颔联写李林甫的所谓“制诏”,实际上是借重门关隘之险来压制藩镇,并以此表明自己并不看重地势险要。颈联点出主旨,强调“在德不在险”。尾联则进一步说明,真正有德者不必凭恃地势之险,从而表明了作者对李林甫“制诏”的不满和批评。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当时李林甫正因奏请“关中四郡不事戎备”(《新唐书·李林甫传》)而受到玄宗称赞。李白却不以为然,认为李林甫的所谓“制诏”不过是借重门关隘之险来压制藩镇,并以此表明自己并不看重地势险要。因此,他对李林甫的所谓“制诏”持反对态度。
全诗从李林甫的所谓“制诏”出发,用对比手法,先肯定其正确性,再揭露其错误。前半部分写潼关地势险要,后半部分写李林甫的所谓“制诏”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即“在德不在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