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美人闻姓元,新声巧妙今古传。昔日流音遍华夏,可怜埋骨委山樊。
城阙摧残犹可惜,荒郊处处生荆棘。寒飙动地胡马嘶,若个征夫不沾臆。
人生荣耀当及时,白发须臾乱如丝。君不见魏都行乐处,只今空有野风吹。
【注释】
云中古城:指长安。
魏家:指唐玄宗的家族,开元年间,李隆基在长安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宫殿,取名“云韶宫”,以供他和他的家人享乐。
元氏:指唐玄宗的皇后杨贵妃,她姓“元”。
新声:指当时流行的音乐和舞蹈。
华夏:指中国。
流音:指优美的歌声。
荒郊:指边远荒凉的地方。
荆棘:指荆棘丛生,比喻困难重重。
寒飙:冷风。
胡马嘶:指胡人战马的嘶叫。
征夫:指征战在外的士兵。
人生荣耀:指人的一生应当及时行乐。
白发:形容年纪大。
君不见:是古时文言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难道不知道”的意思。
魏都行乐处:指魏明帝曹叡在洛阳建造的豪华宫殿“金墉城”。
空有野风吹:意谓如今这些地方只有风吹过。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名篇。此诗通过描绘昔日繁华景象与今日凄凉之景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往昔繁华已逝、人事变迁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既有对往昔辉煌的回忆,又有对现实沧桑的感叹。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人性贪婪、不知珍惜美好事物的看法。
首句点明主题,指出“云中古城”即长安城的繁荣盛况。接着,诗人以“魏家美人闻姓元”作为过渡,引出长安城的辉煌历史。在这里,“元氏”指的是唐玄宗的家族,而长安城则是他们生活和享乐的中心。诗人通过对这一历史背景的描写,展示了长安城在当时的繁荣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繁华景象已经消失殆尽。诗人用“昔日流音遍华夏,可怜埋骨委山樊”来表达这种变化。昔日的流音,即优美的歌声,如今却已经遍布华夏大地;昔日的人们,如今却只能埋骨于山樊之中。这两句诗既描绘了长安城的衰败,又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惋惜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描述了长安城的现状。“城阙摧残犹可惜,荒郊处处生荆棘。”这里,“城阙”指的是长安城的城墙,而“荆棘”则象征着荒芜和荒凉。诗人通过这两个词,形象地描绘了长安城的衰败景象。
尽管长安城已经变得如此荒凉,但仍然有人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而来到这里。“寒飙动地胡马嘶,若个征夫不沾臆(yì)。”这里的“征夫”指的是征战在外的士兵,而“沾臆”则表示沾上思绪。诗人通过描绘寒飙吹动胡马嘶鸣的景象,暗示着那些士兵们依然沉浸在对长安城的怀念之中,无法自拔。
最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长安城的衰落以及人们对此的感受。“人生荣耀当及时,白发须臾乱如丝。”诗人认为,人生的荣耀应该及时把握,否则就会像白发一样迅速变乱。而如今,长安城的繁华已经成为过去,只剩下荒凉和废墟。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长安城的哀叹,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尾联以“君不见”为引子,再次提出对往昔荣华的追忆。“君不见魏都行乐处,只今空有野风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难道没有看到魏明帝曹叡在洛阳建造的豪华宫殿——金墉城吗?如今那里只有风吹过,再也没有人去欣赏那些曾经辉煌的景色了。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叹,也暗示了世事变迁、人事更替的无常。整首诗通过对长安城由盛转衰的过程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领悟。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