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守携猿东路长,袅藤穿竹似潇湘。
碧山初暝啸秋月,红树生寒啼晓霜。
陌上楚人皆驻马,里中巴客半归乡。
心知欲借南游侣,未到三声恐断肠。
诗句原文:
谢守携猿东路长,袅藤穿竹似潇湘。
碧山初暝啸秋月,红树生寒啼晓霜。
陌上楚人皆驻马,里中巴客半归乡。
心知欲借南游侣,未到三声恐断肠。
注释:
- 谢守:可能是指某位官员或地方管理者。
- 猿:一种动物,常被用作诗歌中的意象。
- 东路:指从东向西的方向,暗示着旅途的漫长与艰难。
- 袅藤:形容藤蔓缠绕的样子,增添了景物的生动性。
- 潇湘:地名,这里用来比喻环境的清幽或美好。
- 暝:天黑或黄昏的意思。
- 啼:此处描述鸟兽等发出的声音。
- 里中巴客:指来自不同地方的商人或旅行者。
- 欲借:想要借用的意思。
- 南游侣:南方的游子或旅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日落时分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首句“谢守携猿东路长”,通过“谢守”一词,透露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似乎这位官员在带领一群猿猴进行长途跋涉。接下来的“袅藤穿竹似潇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既有山间的竹丛也有溪边的藤蔓,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幽静的氛围。
第三句“碧山初暝啸秋月”,以“碧山”和“秋月”为背景,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时节,山林间明月高悬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紧接着,“红树生寒啼晓霜”,用“红树”和“啼霜”两个意象,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寒冷与凄凉,同时“红树”也暗示了日出时万物复苏的景象。
诗的后两句“陌上楚人皆驻马,里中巴客半归乡”则转入社会现实,描写了当地居民因看到旅途艰险而驻足观望的情景,以及一些商人因不舍离别而选择中途返回。最后两句“心知欲借南游侣,未到三声恐断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不舍,既渴望结交新朋友,但又担心路途遥远而无法完成此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与向往,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挣扎。这种情感的矛盾与纠结,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