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
宝志万回师,四仙傅大士。
显扬一代教,作时如来使。
造建僧伽蓝,信心归佛理。
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
与道殊悬远,折西补东尔。
不达无为功,损多益少利。
有声而无形,至今何处去。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我们逐句翻译这首诗:
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
自从听闻梁朝的盛世,我四处依附各位贤才。
宝志万回师,四仙傅大士。
宝志大师历经万回之苦,四位仙人辅佐大士。
显扬一代教,作时如来使。
弘扬一世的佛教教义,充当如来佛祖的使臣。
造建僧伽蓝,信心归佛理。
建造僧伽蓝,坚定信仰回归佛法之理。
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
虽然得到了这些,但多行善事却常遭患难。
与道殊悬远,折西补东尔。
与大道相隔甚远,只能从西方寻求弥补。
不达无为功,损多益少利。
不懂得无为而治的功夫,只追求小利却损失了大义。
有声而无形,至今何处去。
虽有声音却无法显现其形迹,这声音究竟往何处去了呢?
接下来我们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诗三百三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所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共36句,408字,是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追求和困惑。他自称“自闻梁朝日”,即听到梁朝的盛世,便开始四处寻找佛法的真谛。他遇到了许多贤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宝志大师,他经历了无数次的艰辛,最终成为了一位大士。
诗人在这首诗中也提到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认为佛教的教义是一代之教,而他则希望能够充当如来佛祖的使者,弘扬佛法。他建造了一座僧伽蓝,以表达对佛法的信仰和决心。然而,他也意识到即使如此努力,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与大道相隔绝、追求小利而忽略大义等。
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有声而无形,至今何处去?”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佛法本质的困惑和对真理的追求。尽管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无法找到真正的声音和方向。这可能是他在追求佛法的道路上所面临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