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当胜地,万点照严城。
势异昆冈发,光疑玄圃生。
焚书翻见字,举燧不招兵。
况遇新春夜,何劳秉烛行。
注释:
一峰当胜地:一座山峰屹立在胜地。
万点照严城:万点灯火照耀着严城的夜晚。
势异昆冈发:山峰高耸,气势如同昆仑山一样雄伟。
光疑玄圃生:光芒闪烁,让人怀疑是在玄灵的花园里升起。
焚书翻见字:烧毁书籍,却发现字迹清晰可见。
举燧不招兵:点燃火把,却不需要招募士兵。
况遇新春夜,何劳秉烛行:更何况在这个春节之夜,为何还需要拿着蜡烛行走呢?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灯和徐尚书的诗。诗人以山灯、徐尚书为意象,通过对他们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和谐的社会景象。
首句“一峰当胜地”,描绘了山峰的壮观景色,突出了其作为胜地的地位。这里的“当”字,既表达了山峰的独特地位,又暗示了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句“万点照严城”,通过“万点”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展现了山灯在夜空中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严城的夜晚。这里的“照”字,不仅描述了山灯的光芒,还暗示了它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希望。
三、四句“势异昆冈发,光疑玄圃生”,通过对比“昆冈”和“玄圃”,突出了山峰的高耸入云和光芒的神秘莫测。这里的比喻,既表现了山峰的雄伟,也赋予了山灯独特的魅力。
五、六句“焚书翻见字,举燧不招兵”,运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焚书坑儒”,这里用来比喻山灯虽然燃烧,但却能够照亮道路,不会阻挡人们前进的步伐。第二个典故是“举燧不招兵”,这里用来形容山灯虽然点亮了夜空,却不需要人力去维护。这两个典故的运用,既富有哲理,又生动形象。
七、八句“况遇新春夜,何劳秉烛行”,通过对比“新春夜”和“秉烛行”,强调了春节之夜的美好与宁静。这里的描写,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山峰、山灯、徐尚书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社会之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