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注释】
五日观妓:五天前观看女子表演。观,观赏、看。妓,歌舞女艺人。
西施(xīshī):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的妻子,被赞为“沉鱼落雁之容”的绝世美女。
碧玉: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萱草(huángcǎo):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呈黄色,叶子有长长柄,古人常用来象征母爱。
石榴:指石榴裙。
新歌一曲令人艳:新唱的歌曲使人艳羡。艳,同“艳”。
醉舞双眸敛鬓斜:喝醉了酒,两眼迷蒙,头发凌乱,舞姿翩翩。
五丝续命:相传五月五日端午节挂菖蒲艾叶可以避邪长寿。
【赏析】
《五日观妓》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五月五日观女妓表演时,当时他正流寓在长安。诗中通过描写女妓的美貌和舞蹈,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华丽,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这首诗的第一句“西施谩道浣春纱”,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把西施比作“浣春纱”的女子,形象地描绘了她的美丽。这里的“春纱”指的是春天里轻薄的纱衣,暗示了女子的娇嫩和柔弱。接着,第二句“碧玉今时斗丽华”,进一步描绘了女子们的美丽。这里的“碧玉”指的是珍贵的玉石,象征着女子们的高贵和纯洁;而“丽华”则是指美丽的花朵,形容她们如同盛开的花一样艳丽。
第三句“眉黛夺将萱草色”,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女子的眉毛比作萱草的颜色。这里的“黛”指的是女子的眉毛,而“萱草”是一种草本植物,以其花黄而著称。通过这样的比喻,突出了女子眉毛的美丽与独特。最后,第四句“红裙妒杀石榴花”,再次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女子的红裙比作石榴花的颜色。这里的“裙”指的是女子的裙子,而“石榴花”则是指红色的花朵,形容女子裙子鲜艳夺目,如同绽放的石榴花一般。
第五句“新歌一曲令人艳”,以“艳”字收束全篇,既赞美了女伎的歌声美妙动听,又暗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最后,第六句“醉舞双眸敛鬓斜”,描绘了女伎们醉酒后舞姿曼妙、神态各异的场景。这里的“双眸”指的是眼睛,暗示了女伎们的眼神迷人;而“敛鬓斜”则描述了她们飘逸的头发和倾斜的头饰,增添了一份妩媚。
第七句“谁道五丝能续命”,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短暂的感叹。这里的“五丝”指的是五色丝线,常用于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上,用以驱邪避害。而“续命”则是指延续生命的意思。通过这样的表达,诗人感叹生命之短暂,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最后一句“却令今日死君家”,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因观赏女伎表演而产生的感慨。这里使用了反讽的手法,表示虽然女伎们带来了欢乐,但也让诗人感到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伎的美丽与才艺,展现了她们在舞台上的魅力四溢。同时,诗人通过反问和反讽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这种情感表达既深沉又含蓄,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