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两回开佛眼,不系一法出莲丛。
真空不坏灵智性,妙用恒常无作功。
圣智本来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圆通。
【注释】
- 歌:诗。
- 佛眼:指佛的慧眼,即佛的智慧。
- 一法:一种方法、途径。出:出现。莲丛:莲花丛生的地方,这里借喻成佛的净土。
- 真空不坏灵智性:真空是不坏的,而灵智性(精神、智慧)是永远存在的。
- 妙用恒常无作功:妙用(神奇的能力)是永久存在的,它不需要做什么工作。
- 圣智本来成佛道:圣智(圣人的智慧)原本就通向成佛的道路。
- 寂光非照自圆通:寂光(寂静的光芒)不是靠照耀自己而达到圆满通达的。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法和修行者的作品,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修行的坚定信念。
第一首诗句“黑白两回开佛眼,不系一法出莲丛。”意思是说,佛的眼睛可以看破事物的黑白两面,但并不依赖于任何一种特定的方法来成佛。这里的“黑白”比喻事物的本质,“佛眼”则象征佛教的智慧。佛眼能够洞察一切,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成佛并不是通过某个特定的方法或途径来实现的,而是源于内心的觉悟和实践。
第二首诗句“真空不坏灵智性,妙用恒常无作功。”进一步强调了佛的智慧和能力的永久性。这里的“真空”指的是佛教所说的空性,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实体存在。而“灵智性”则是指这种空性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性和智慧性。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灵智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空性。同时,佛的智慧和能力也是永恒的,它们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第三首诗句“圣智本来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圆通。”则表达了修行者对于佛法和修行的理解。这里的“圣智”指的是圣人的智慧,“寂光”则是寂静的光芒,象征着内心的清净和智慧。修行者认为,他们本来就已经走上了通往成佛的道路,而这个道路就是内心中的圣智和寂光。他们并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光亮来照亮自己的心灵,而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领悟来实现自我完善,达到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佛眼、真空、灵智性、妙用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佛教对于真理和修行的深刻理解。它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可以达到与宇宙相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