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衡岳路,不怕去人稀。
船里谁鸣磬,沙头自曝衣。
有家从小别,是寺即言归。
料得逢春住,当禅云满扉。
送僧归南岳
心知衡岳路,不怕去人稀。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归途的关心与祝福。”心知”说明诗人对南岳的了解和熟悉,”衡岳”即南岳衡山,是诗人所熟知的地方。”不怕去人稀”则表明,尽管知道南岳的人可能不多,但诗人并不担心,因为他知道僧人的行踪,也相信僧人不会走失。
船里谁鸣磬,沙头自曝衣。 这两句描绘了南岳路上的景象。”船里谁鸣磬”暗示了船只上的僧人在修行或诵经,”船”和”磬”都是佛教常用的物品,这里象征着修行的氛围。而”沙头自曝衣”则描绘了沙洲上的僧人,他们在那里晒衣服,可能是为了准备长途跋涉。这句诗通过对比船上和沙洲上的场景,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僧人的坚韧。
有家从小别,是寺即言归。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回家的期待。”有家从小别”意味着僧人从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小别”指的是长时间的离别,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思念之情。”是寺即言归”则表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回到寺庙,僧人就会安心。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回归家庭的祝福。
料得逢春住,当禅云满扉。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未来的祝愿。”料得逢春住”意味着僧人在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始。”当禅云满扉”则描绘了僧人家中充满宁静、和谐的景象,”禅云”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智慧。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僧人的深厚情感。首句“心知衡岳路,不怕去人稀”直接点明了作者对南岳的理解,并表达了对僧人的担忧,希望他能安全返回。第二句“船里谁鸣磬”,则描绘了南岳路上的生动场景,船里的僧人在诵经,沙洲上的僧人在晒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第三句“有家从小别,是寺即言归”,表达了作者对僧人的深深思念,他从小就离开家乡,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回到寺庙中。最后一句“料得逢春住,当禅云满扉”,寄托了作者对僧人未来生活的祝福,希望他在新的一年能够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他的家门永远充满宁静和和谐的气氛。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僧人深深的关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