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离城早,边城任见花。
初为断酒客,旧识卖书家。
寒寺稀无雪,春风亦有沙。
思归频入梦,即路不言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题干中要求“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赏析。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比如第2句,“边城任见花”是写景抒情,诗人由“失意离城早”引发“边城任见花”的联想,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初为断酒客”是说自己曾经是断肠人在天涯,与前句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旧识卖书家”是说自己曾经认识一个卖书的老人,这里用到了以旧识映衬新知,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译文:
我离开家乡到边地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又可以见到家乡春天的花朵了,真是令人高兴啊!
我曾在边远地方做过一次离别家乡的游子,那时的我因为失恋而心情低落,常常饮酒消愁,后来遇到一位卖书的老朋友,我们相谈甚欢。
寒冷的寺庙里很少有积雪,春天的风中也有沙粒吹拂。我想归去却频频入梦,在路上也总是不轻易说再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冬,诗人被贬为江陵府司马后不久。当时诗人在荆州当司马官,因不满朝廷派他出任刺吏,于是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
首联:“失意离城早,边城任见花。”
“失意离城早”,说明作者自少年时代就立志报国,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所以一直郁郁不得志,长期处于抑郁之中。“边城”指远离京都的边远地区。
首联两句,诗人由“失意离城早”引发“边城任见花”的联想,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诗人由“失意”想到“边城”,再从“边城”想到“花”,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景象其实暗合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失意”使诗人无法实现抱负,因此感到惆怅失落;另一方面,由于远离京城,所以只能远望边城的花开花落,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颔联:“初为断酒客,旧识卖书人。”
诗人由“失意”想到“边城”,再到“花”,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景象其实暗合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失意”使诗人无法实现抱负,因此感到惆怅失落;另一方面,由于远离京城,所以只能远望边城的花开花落,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颈联:“寒寺稀无雪,春风亦有沙。思归频入梦,即路不言赊。”
颈联两句是对首联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诗人由“失意”想到“边城”,再到“花”,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景象其实暗合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失意”使诗人无法实现抱负,因此感到惆怅失落;另一方面,由于远离京城,所以只能远望边城的花开花落,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而诗人此时身处异地,身处边城,远离家乡,所以看到“寒寺稀无雪,春风亦有沙”,更增添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尾联:“思归频入梦,即路不言赊。”
尾联两句是对首联的回应。首联中的“失意”、“边城”、“花”都是虚写,而尾联中的“思归”则是实写。首联的后两句是说自己曾经是断肠人在天涯,与前两句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但并没有完全否定自己的仕途理想与人生价值。而尾联则是说自己曾经认识一个卖书的老人,如今虽然不能回家,但是每当看到这个卖书的老人时,自己都会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这种思乡之情就会时时进入梦境,而自己在路上也总是不轻易说再见。
整首诗通过对“失意”、“边城”、“花”、“卖书老人”等意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