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渚往湘川,乘流入远天。
新秋无岸水,明月有琴船。
露坐应通晓,萍居恐隔年。
岳峰千万仞,知上啸猿巅。

《送李山人往湘中》是唐代诗人黄滔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汉渚、湘川、明月、琴船等自然景观,以及露坐、萍居等人物状态,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1. 诗句翻译与注释
  • 汉渚往湘川,乘流入远天。:“汉渚”指的是古代汉江边的沙洲,“湘川”指湘江之畔的河流。“乘流入远天”形象地描述了友人离去后,身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远方天际的景象。
  • 新秋无岸水,明月有琴弹。:“新秋”指的是初秋时节,“无岸水”暗示着水位的变化不大,而“明月有琴船”则意味着在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友人携带着琴船出游,享受宁静的时光。
  • 露坐应通晓,萍居恐隔年。:“露坐”形容朋友在户外露天下坐着品茶或赏月,“萍居”则可能意味着友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未来生活状态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其坚韧不拔品质的钦佩。
  • 岳峰千万仞,知上啸猿巅。:“岳峰千万仞”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啸猿巅”则是说山猿在高处长啸,象征着自由与奔放的精神。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秋夜送别的画面。诗人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将月亮、山峦赋予了情感和生命,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动感。
  • 诗中还融入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许。通过对友人行踪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离别时刻的不舍,以及对友谊长存的美好祝愿。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末年的社会动荡有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寄寓了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1. 文化意义
  • 《送李山人往湘中》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诗中提到的“岳峰”、“啸猿巅”等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豪放风格,展现了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送李山人往湘中》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理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朋友情谊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