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曹三省列簪裾,丹诏宣来试士初。
不是玉皇疑羽客,要教金榜带天书。
词臣假寐题黄绢,宫女敲铜奏子虚。
御目四篇酬九百,敢从灯下略踌躇。
【注释】
御试二首:指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
六曹三省:即六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官员,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三公九卿”。
丹诏宣来试士初:武则天在长安殿前,亲自主持科举考试,宣布选拔人才的命令。
玉皇疑羽客:指武则天认为应试者中有如仙人一般的人。
金榜带天书:指考试成绩优异者,被赐金榜题名,成为进士。
词臣假寐题黄绢:指词臣们为了应付武则天的命题而假装睡着,等待题目出现。
奏子虚:《汉书·司马相如传》载,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为武帝写一篇《子虚赋》,以虚构的楚国子虚君之国和乌有先生子虚大夫之游猎之事为题材,讽喻汉天子之盛德。这里用此典故,指考生们在答卷中虚构故事。
御目四篇酬九百:指武则天亲自批阅试卷,发现有四篇文章质量很高。
灯下略踌躇:指考生们在夜深时分仍不敢休息,担心自己的答案不被皇上采纳。
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律,表达了对当时武则天亲自主持科举考试这一历史现象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武则天亲自主持科举考试的场景,展现了她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机制的变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科举制度的认可和支持。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