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
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
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
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史开封的不舍和祝福。下面是逐句释义:
注释:
- 天低荒草誓师坛——荒草覆盖的土地,作为誓师的地方,象征着出征前的准备和决心。
- 邓艾心知战地宽——邓艾深知战场的广阔和辽阔,意味着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有信心。
- 鼓角迥临霜野曙——远远地传来了战鼓声和号角声,黎明时分的霜野显得格外宁静。
- 旌旗高对雪峰寒——旗帜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与远处的雪山峰峦形成鲜明对比。
- 五营向水红尘起——五营的士兵在河边集结,尘土飞扬,象征着出征前的忙碌和紧张氛围。
- 一剑当风白日看——诗人手持长剑,站在风中,仿佛能看清前方的道路。
- 曾从伏波征绝域——伏波指的是东汉名将马援,他曾远征到边疆,这里的“绝域”可能指远方或未知的危险地带。
- 碛西蕃部怯金鞍——碛西地区是唐朝时的一个地名,蕃部指的是吐蕃人,怯金鞍则暗示他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和担忧。
译文:
天边的荒草覆盖着誓师的坛台,邓艾知道这次出征的地域非常宽广。
战鼓声远远地传来,黎明时分霜冻的草原显得格外宁静。
旗帜在晨光中高高飘扬,与远处雪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士兵在河边集结,尘土飞扬,紧张的氛围弥漫。
手持长剑,我站在风中,仿佛能看清前方的道路。
我曾跟随着马援将军远征到边疆,那里的人们害怕战争。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即将离开的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通过对战场环境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出征将士的敬意和关切。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给人以深刻的艺术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