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大漠冷溪山,八月严霜变草颜。
卷旆风行宵渡碛,衔枚电扫晓应还。

【注释】

杂曲歌辞伊州入破第三:指《伊州大曲》入破部分的乐府诗。三秋,秋季。大漠,茫茫沙漠。冷溪山,寒溪之山。八月,秋季八月。严霜变草颜,严寒之霜改变着草木的颜色。卷旆,收起旌旗。风行,随风而行。宵渡,夜晚渡河。碛(qì),沙石堆。衔枚,含枚,口中衔枚,是古代行军的一种纪律。电扫,闪电一般迅猛如电地扫除敌人。应还,应归。

【赏析】

这首边塞诗,写一个将军夜渡碛口,天刚破晓就凯旋而归的情景。全诗以“大漠”为题,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图景,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首句“三秋大漠冷溪山”,点明时间是初秋时节,交代地点在大漠上。这一句写诗人远眺大漠中的一座山岭,那苍凉的景色,使诗人顿生悲怆之感。

次句“八月严霜变草颜。”紧承首句而来。八月正是北国深秋的时候,天气渐冷,大地一片萧条景象。在这凄清寒冷的环境里,寒霜却把草木的颜色都染成白色,给大漠增添了一层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是写出征前的准备和行动:卷起军帐,收兵刃,乘黑夜渡过沙漠,拂晓归来。这一夜的行动,正象李白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那样惊心动魄。

最后两句“卷旆风行宵渡碛,衔枚电扫晓应还”,写将军率部越过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迅速前进;黎明时,他挥剑疾扫敌军,然后胜利归来。“衔枚”即含枚,是口含短兵器,以防喧哗。“电扫”比喻迅捷无比。这两句写将军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指挥部队迅速渡河,出其不意地消灭了敌人,胜利而归。

这首诗的意境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有力,充分表现出边塞将士威武雄壮、豪气冲天的气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