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闻蟋蟀,我独恨蹉跎。
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信来漳浦岸,期负洞庭波。
时扫高槐影,朝回或恐过。
【赏析】
《答王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首句点出主题,即人皆闻蟋蟀而自己却恨其蹉跎,第二句进一步抒写自己的愁思,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第三句则以信来漳浦岸、期负洞庭波等语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则是对自己日常行为的描写。全诗语言平易自然,不雕饰也不做作,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回味。
“人皆闻蟋蟀”一句是说别人都知道蟋蟀在夜里叫,唯独我对此感到遗憾。这句中,“闻”字下得极好,它不仅说明了人们知道蟋蟀叫的时间,也暗示了人们知道蟋蟀叫的原因,从而突出了“人皆”二字。
“我独恨蹉跎”,是说只有我一个人恨时光虚度。这里,作者没有用一般常见的“恨年华”之类的词语,而是用一个“恨”字,使诗句更加含蓄有力。
这两句一气呵成,既表现了诗人因听到蟋蟀鸣叫而产生一种惆怅的心情,又表现出他因看到秋色而引起的感伤的情绪。这种感情是很自然的。因为蟋蟀是秋天的产物,它的鸣叫往往和秋天联系在一起。而秋风一起,就不免想到一年将要结束,明年又要开始,因而不免有“人皆闻蟋蟀”的感觉。
诗人笔锋一转,从蟋蟀鸣叫转到白发头上。“白发无心镊”,是说自己已经老了,连梳头的心思都没有了。“无心镊”三字,把诗人那种悲凉、颓唐的心境表露无遗。“无心镊”与“人皆闻蟋蟀”两联相照应,都表现了诗人因秋风起而引起的感慨。
“青山去意多”,是说青山远去的意思多。这一句也是写秋天的景象。青山是诗人常常登高望远的对象。可是如今,青山远去,诗人却无心登高,可见诗人的心境是十分凄苦的。
“信来漳浦岸,期负洞庭波。”这两句是说:你来信了,请告诉我你到什么地方去了!你大概要到洞庭湖那边去吧?这两句是写诗人期待友人的到来。
这两句诗中,“漳浦岸”指的是诗人的朋友王建现在居住的地方。“信来”表明了诗人与朋友通信频繁,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期负洞庭波”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愿。
“时扫高槐影,朝回或恐过。”意思是说:有时我还要打扫高高的槐树影子。早晨回来,恐怕时间太晚,会错过你的来访。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日常生活的情况。诗人虽然身处深山之中,但仍然关心着朋友的起居生活。这种淳朴的感情是非常感人的。
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傍晚,偶见蟋蟀而引起联想,进而联想到自己年老体衰,白发丛生,青山难留,又盼望友人到来,并担心错过会见的时间,于是写下的。全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风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