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平阳馆,见月沉江水。
溶溶山雾披,肃肃沙鹭起。
奉恩谬符竹,伏轼省顽鄙。
何当施教化,愧迎小郡史。
寥落火耕俗,征途青冥里。
德绥及吾民,不德将鹿矣。
擒奸非性能,多悯会衰齿。
恭承共理诏,恒惧坠诸地。

【诗句释义】

自平阳:从家乡平阳县出发。

晨兴平阳馆,见月沉江水。

溶溶山雾披,肃肃沙鹭起。

奉恩谬符竹,伏轼省顽鄙。

何当施教化,愧迎小郡史。

寥落火耕俗,征途青冥里。

德绥及吾民,不德将鹿矣。

擒奸非性能,多悯会衰齿。

恭承共理诏,恒惧坠诸地。

【译文】
清晨离开家乡,来到平阳馆,看着月亮消失在江河的水面。
溶溶的山雾笼罩着大地,肃肃的沙鹭振翅而起。
受到皇帝恩泽,却误认为自己像符竹一样,伏在车前反省自己愚蠢鄙陋的德行。
何时能够实施教化,惭愧于迎接这位小小的郡史呢?
偏僻的地方,只有靠火耕来维持生计,人们生活艰辛。
我如果德行好,那么百姓也会像鹿一样安于现状;如果我不好,那么就会像鹿一样四处奔走。
虽然有捕捉奸邪的能力,但总是不忍心去惩治那些衰老的牙齿。
恭敬地接受共同治理国家的使命,心中常常害怕自己会失败,最终被废弃。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出仕朝廷的复杂心情和对国家大事的深深忧虑。
第一句“自平阳”点明作者的出发地点是平阳馆,也暗示了此行的目的和任务。平阳是当时的一个郡县,而诗中的“平阳馆”很可能是指这个郡县的接待处,或者是作者临时居住的客栈。这里的“平阳馆”并非指实际的平阳郡县,而是借用平阳这一地名来表达自己的行踪。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身份地位——一个被派到外地任职的官员。
第二句“晨兴平阳馆,见月沉江水”描绘了诗人清晨离开平阳馆时的景象。这里的“晨兴”意味着清晨起床,而“见月沉江水”则描绘了诗人在江边看到月亮逐渐消失在水面上的情景。这种景象既美丽又凄凉,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孤独感。
第三句“溶溶山雾披,肃肃沙鹭起”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溶溶山雾”形容山间的雾气弥漫,如同仙境一般;而“肃肃沙鹭”则描绘了沙漠中鸟儿振翅高飞的场景。这种自然美景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和敬畏之情。
第四句“奉恩谬符竹,伏轼省顽鄙”则是诗人对自己身份和使命的反思。这里的“奉恩”指的是接受皇帝的旨意和恩惠;而“谬符竹”则暗指自己像符竹一样,被赋予重任和使命。然而,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并不适合这份工作,因此感到羞愧和不安。这里的自嘲和反省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和自我批评精神。
第五句“何当施教化,愧迎小郡史”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担忧。他希望能够实施教化,改变百姓的生活状况;但是同时也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份重任,愧对小郡的历史和文化。这里的期盼和忧虑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第六句“寥落火耕俗,征途青冥里”则是对当地百姓生活的描写。这里的“寥落”表示荒凉、贫瘠;而“火耕俗”则描述了当地人靠烧山垦荒来维持生计的艰苦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同情和理解。
第七句“德绥及吾民,不德将鹿矣”则是诗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和期望。他希望以德治国,使百姓安居乐业;但如果自己不能做到这一点,恐怕就会像鹿那样四处奔波,无法安定下来。这里的自责和警醒体现了诗人对于责任和担当的重视。
第八句“擒奸非性能,多悯会衰齿”则是对捉拿奸邪能力的自我质疑和反思。他认为虽然有能力捉拿奸邪,但总是不忍心去对付那些衰老的老人,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第九句“恭承共理诏,恒惧坠诸地”是诗人对于自己责任和使命的思考。他恭敬地接受共同治理国家的使命,心中常常害怕自己会失败,最终被废弃。这里的担忧和恐惧体现了诗人对于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离别家乡、出仕朝廷的经历以及面对国家大事时的感慨和忧虑进行描述,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深深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