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
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
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
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注释】

回军跛者:回军,即回师。跛者,即有残疾的人。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既老,年纪大了;不全是,身体有残疾。才脱离了边关的城郭。

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假枯木,指用木头制成的木偶或假人。步履维艰地向北走去。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去时,从军出发;来时,从军归来。形容行程很长。

常恐路旁掩,弃狐兔茔:担心在路边被狐狸、兔子刨翻。掩,遮蔽。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希望死后埋入家乡,但到了那一天却不愿活着。

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听到这样的哀怨之辞,总是忍不住想听下去。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可惜没有特殊的法术,一下子就变回了原形。

【赏析】

这是一首写战士出征前与家书中的诗歌。诗中以“跛者”自比,抒写了战士出征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三句写战士离开故乡的情景。第四、五句写战士归途中的艰辛。最后两句写战士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之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核心所在。诗人用“既老又不全”来形容自己年岁已高、身体残废的状况。“始得离边城”,说明他终于可以告别边关的家乡了。然而,他的心情并不轻松,因为“既老又不全”意味着他将永远离开自己的亲人了。“步步向南行”,则表明他将踏上漫长的征途。这里的“南行”既指方向,也隐含着一种离别的悲伤情绪。

第二部分描写了战士归途中的艰辛。“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这两句话表达了战士归程的漫长和艰辛。诗人通过夸张的方式将时间拉长,使得归途更加漫长难熬。同时,他还特意强调了时间的流逝速度——日转百刻,月转一日。这种写法让人感受到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第三部分是诗人与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部分。“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描述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担忧和忧虑。他们担心自己在战场上牺牲后,家乡的亲人会因恐惧而将坟墓掩埋起来。这里的“掩”字生动地传达出战士对家人的深深关切。

最后一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意思是他更希望死后埋葬在故乡,而不是活着返回家乡。这体现了他对生死的深刻认识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通过对战士出征前、归途中以及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描述,成功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生命的珍视之心。同时,它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