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节何须彭泽逢,菊洲松岛水悠溶。
行人自折门前柳,高鸟不离溪畔峰。
晓渭度檐帆的的,晚原含雨树重重。
轩车过尽无公事,枕上一声长乐钟。

【题昭应王明府溪亭】靖节何须彭泽逢,菊洲松岛水悠溶。

行人自折门前柳,高鸟不离溪畔峰。

晓渭度檐帆的的,晚原含雨树重重。

轩车过尽无公事,枕上一声长乐钟。

注释:

  1. 靖节: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令,后弃官归隐,故有“靖节”之称。
  2. 菊洲:菊花盛开的岛屿。
  3. 松岛:指的是松树成林的岛。
  4. 溪亭:在溪边的亭子。
  5. 晓渭:天刚蒙蒙亮的时候。
  6. 度檐:指船帆掠过屋檐。
  7. 的的:形容船帆的样子。
  8. 晚原:傍晚的原野。
  9. 轩车:古代官员的车子。
  10. 长乐钟:古时皇帝用的乐器名,这里借指朝廷中的事务。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昭应王明府的溪亭所写的题诗。诗中通过描绘溪亭周围的景色和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逃避。

首句“靖节何须彭泽逢”,以陶渊明自比,表示自己并不需要像彭泽县令那样的生活,而是选择远离尘世的喧嚣,过一种简单而自然的生活。

第二句“菊洲松岛水悠溶”,描绘了溪亭周围的美景,菊花盛开的岛屿和松树林立的小岛,以及潺潺流淌的溪水,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第三句“行人自折门前柳”,描述了行者(即诗人自己)在门前折下柳枝的情景,象征着诗人想要离开尘世纷扰、追求自由的愿望。

第四句“高鸟不离溪畔峰”,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高飞的鸟儿始终栖息在溪边的山峰之上,不受外界干扰。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又描绘了日出时分和傍晚时分的景色,以及船只经过溪亭的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最后一句“轩车过尽无公事,枕上一声长乐钟”,则点明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彻底脱离官场的束缚,回到大自然中,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