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触长松岸势回,潺湲一夜绕亭台。
若教靖节先生见,不肯更吟归去来。
注释:
- 舟触长松岸势回,潺湲一夜绕亭台:船碰到长松树,岸势曲折,潺湲的江水一夜之间绕过亭台。
- 若教靖节先生见:如果让陶渊明(靖节先生)见到的话。
- 不肯更吟归去来:不愿意再吟诵《归去来兮辞》。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和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首句“舟触长松岸势回”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船在长松的岸边行驶,岸势曲折,潺湲的江水环绕着亭台。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岸势比作蜿蜒的山脉,潺湲的江水比作流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接着,“若教靖节先生见”一句,诗人设问如果让陶渊明(靖节先生)见到这种情况,他是否会有所感触?这里的靖节先生指的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陶渊明可能的感受,同时也暗示了他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最后一句“不肯更吟归去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他真的看到这种情况,他一定不会选择吟诵《归去来兮辞》了。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通过设问和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决心,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和朋友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