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失前计,淹留非本心。
已难消永夜,况复听秋霖。
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
黄花徒满手,白发不胜簪。
通川客舍
奔走失前计,淹留非本心。
已难消永夜,况复听秋霖。
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
黄花徒满手,白发不胜簪。
注释:
- 通川:地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 奔走失前计:指因为奔波而失去了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 淹留:停留,逗留。非本心: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或初衷。
- 已难消永夜:已经难以度过漫长的夜晚。
- 况复听秋霖:况且又听到秋天的雨声。
- 渐解巴儿语:逐渐懂得了当地的方言。巴儿语:四川方言的一种。
- 谁怜越客吟:谁能够同情我这样的外地客人。越客:这里指来自远方的游客。
- 黄花徒满手:指手中只剩下枯萎的菊花。
- 白发不胜簪:形容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发簪都插不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旅途中的心情。首句“奔走失前计”表现了他在途中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原计划前行,心情焦急而又无奈。第二句“淹留非本心”则进一步表达了他对这次旅行并不抱有太大期待,而是被迫留下来,这与他原本的计划背道而驰。接下来两句“已难消永夜,况复听秋霖”,更是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恶劣,使得整个旅途更加漫长且艰辛。
随后四句诗则转向对当地语言和文化的描述与感受。“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诗人开始尝试理解当地的方言和习惯,但同时也感到孤独和被边缘化,因为当地人可能不理解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这种情感上的疏离感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最后两句“黄花徒满手,白发不胜簪”,诗人感叹自己的年华老去,只能依靠手中的黄花来寄托哀思,而头上的白发也显得无力支撑发簪,进一步凸显了内心的苦闷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的描写,展现了游子在外漂泊的辛酸与无奈,以及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深思念。同时,诗中的用词选择也极具画面感,如“秋霖”、“巴儿语”、“黄花”、“白发”等意象,都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