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
此生若不知骚雅,孤宦如何作近臣。
【释义】
卷末偶题三首:这是卷末的几首诗。第一首诗,是作者对屈原投江自杀的惋惜之情;第二首,是对屈原投江自杀的原因和动机的反思;第三首,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慨。
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从来就以出仕为出身,而名声又都是为了国家的大事而建立的。
此生若不知骚雅,孤宦如何作近臣:如果不懂得骚雅,那么我一个孤独的人怎么能成为朝廷中的近臣呢?
【注释】
卷末:指书的末尾。
偶题(tiē):偶然吟咏之作。
骚雅:指屈原的《离骚》等诗篇。
孤宦:孤单的官位。
【赏析】
此诗为卷末所写。诗人在卷末偶题三首,第一首为自述其出仕的动机和原因,第二首为对屈原投江自杀的惋惜之情,第三首则是对自己一生的感慨。
首联“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表达了出仕为官的初衷,是为了国家大事,为了名声,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诗人认为,自己能够出仕做官,是因为自己的出身高贵,而名誉也是为国家所建立的。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
颔联“此生若不知骚雅,孤宦如何作近臣”,则是诗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和反思。诗人认为自己虽然有才华,但是如果没有学习过骚雅,那么他就无法成为朝廷中的近臣。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颈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是诗人对于屈原投江自杀的感叹和惋惜。诗人认为,如果屈原没有投江自尽,那么他的名声将会更加显赫;如果他能够在朝廷中继续为国家效力,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代贤臣。然而,现在他却投江自尽,成为了千古绝唱。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屈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
尾联“孤宦如何作近臣,不学骚雅徒然尔”,则是诗人对于自己一生的评价和感慨。诗人认为自己虽然有才能,但是却没有学习过骚雅,因此只能在朝廷中做一个孤立无援的官员。这种观点表明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屈原投江自杀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于自己一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