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
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
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
秋涛看足否,罗刹石边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作品。全诗如下:

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
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
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
秋涛看足否,罗刹石边居。

注释:

  1. 愤愤呕谗书 - 形容作者因不满或受到诬陷而愤怒地写了许多诋毁他人的信。
  2. 无人诵子虚 - 指那些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用心和苦衷的人,无法领会其意图,甚至误解他的话。“子虚”可能是指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此处用作比喻。
  3. 伤心天祐末 - 天佑末年,唐宣宗李忱(即唐宣宗)在位期间,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4. 搔首懿宗初 - 懿宗,唐武宗李炎的儿子,他在位时期,朝廷内斗严重,政治局势不稳。
  5. 海树青丛短 - 描述海边树木苍翠,但数量不多。
  6. 湖山翠点疏 - 湖边的山峦,虽然绿意盎然,但景色显得稀疏,给人一种孤独之感。
  7. 秋涛看足否 - 秋风中翻涌的波浪,是否足以让人满足于眼前的美景?
  8. 罗刹石边居 - “罗刹”在这里可能是对某个地名或人的称呼,暗示着一种危险或不稳定的地理位置。“石边居”则表达了一种孤独或被孤立的感觉。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感受。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因为遭受诽谤而感到愤懑和无力回天的情绪。第三句转向历史的教训,诗人通过提及唐宣宗时期的动荡,暗示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担忧和忧虑。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海边的树木虽然众多,但它们的颜色并不浓密,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湖边的山峦虽然绿意盎然,但它们的分布稀疏,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最后,诗人用“秋涛看足否”来反问自己,是否有足够多的秋浪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暗指自己在现实中找不到足够的慰藉和满足感。

诗人以“罗刹石边居”结束全诗,这里的“罗刹”可能指的是某个地名或者某个人的代名词,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危险或不稳定环境的担忧。同时,“石边居”则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孤独,以及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