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槛意何如,平安信不虚。
近来焚谏草,深去觅山居。
□□□□□,□□□□馀。
分明知在处,难寄乱离书。
【注释】
折槛,指王振。意何如,如何?平安,即安泰、安定。谏草,指奏章。□□,指信使。分明,分明清楚。处,地方、住处。
【赏析】
此诗作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当时李泌为翰林学士,与王振有矛盾。诗人在这首诗里,以折槛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王振的不满。全诗写得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咏物诗。
首联“折槛意何如”,意思是说:我折门探望,意欲如何?这里用了一个“折槛”的典故,表示自己对王振的不满和反感。王振为人跋扈专横,经常随意侮辱群臣,诗人对此十分不满,因此借折槛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颔联“平安信不虚”,意思是说:你给我写的平安信是真的吗?这一句是诗人对王振的质问,也是对王振的一种讽刺。王振虽然权倾朝野,但他的威势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真心认可。诗人通过对平安信的质疑,表达了自己对王振的不信任和怀疑之情。
颈联“近来焚谏草,深去觅山居”,意思是说:近来我焚烧了谏草,打算到深山之中去寻找隐居之地。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无奈之举。当时政治形势非常混乱,诗人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决定离开朝廷,去寻求隐居之地。这里的“焚谏草”和“觅山居”都是诗人自喻的一种方式。
尾联“□□□□□,□□□□馀”,意思是说:既然已经知道我身在何处,为何还要把我的书信寄送给乱离之邦?这一句是对王振进行讽刺和挖苦。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王振的不满和失望之情。这里的“□□□□□”和“□□□□余”都是诗人自喻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自喻,表达了诗人对王振的不屑一顾和鄙夷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折槛、平安信、焚谏草等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王振的不满和愤慨之情。同时,诗人通过自喻的方式,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使诗歌更加富有意境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