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
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
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

【注释】

过鹿门:指经过襄阳附近的鹿门山,是诗人隐居之地,故称鹿门。 埋:埋葬。孟轲:即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岘首:山名。汉末襄阳人羊公为官清正廉洁,死后葬于岘首山中,故称。

万古千秋里:千年万年的岁月里。 青山明月中:月照青山顶。 政从襄沔绝:政事从襄阳一带断绝。 诗过洞庭空:诗作《岳阳楼记》被后人传诵,成为名篇。 尘路:尘世的道路。

谁回眼:谁能回过头来看一看。 松声两处风:在两个地方听到松树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游襄阳时所作。全诗以“过鹿门”开篇,点明题旨,然后依次写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诗人描绘了襄阳附近的山水景色。他写道:“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这里,李白引用了孟子和羊公的故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孟子曾在这里隐居,而羊公则是一位清廉的官员,死后葬于此地。这些故事让李白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志向和理想,但现实却让他感到失望。

诗人转向自然景观的描述:“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这里的“青山”指的是襄阳附近的山脉,而“明月”则是夜晚的月光。诗人通过描绘这些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他认为,虽然襄阳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但它无法抵挡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因为大自然的美丽和永恒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他说:“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这里,李白提到了政治上的失意和诗歌创作的空虚。他认为现在的政府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而自己的诗歌也变得空洞无物。这种情绪让他感到失落和沮丧。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襄阳附近山水和历史的描绘,以及对自己仕途生活和诗歌创作的反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