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动中私,人间何所之。
老过离乱世,生在太平时。
桃李春无主,杉松寺有期。
曾吟子山赋,何啻旧凌迟。
【注释】
戊辰岁:指唐代宗大历七年(772)。江南感怀:作者在江南时所作。
忽忽:恍恍惚惚,心神不定的样子。
中私:内心。
何所之:到哪里去。
老过:年已老大。
杉松寺:指寺庙。
曾吟子山赋:《文选》载潘岳《河阳县作》诗,有“余情惭屡芳”句,意谓自己虽有美好情感而未能实现,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遭遇。
凌迟:古代酷刑,即割去肢体,加以烹煮。
赏析:
此诗是大历七年(772)诗人流寓于江陵时作。
首联写身世之慨。开篇二句,以“忽忽”二字点明诗人此时心境的不宁与烦乱,“中私”二字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人何所之”,既指个人前途未卜的彷徨不安,又暗示出世无成、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
颔联承首联,抒写岁月之感。“老过离乱世”,“太平时”对举,一语双关。前者指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不安局面,后者则是指当时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诗人的处境来看,他既非战乱中的幸存者,也未得其“太平”,所以用“老过”一词,既表达了对动乱岁月的不满,又透露出自己虽已年老却无所作为,无所依托的感慨。
颈联写景。诗人面对桃花李树,想到它们春花秋实,无人欣赏,不禁悲从中来,联想到自己虽然才高学博,但却不得重用,报国有心,但遭逢却是如此凄凉。
尾联抒发感慨,借古喻今。诗人引用《晋书·潘岳传》的典故,说自己也曾像潘岳一样,曾经咏过《河阳县作》,表达自己虽有美好愿望却无法实现的感慨,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哀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