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游重到倍悲凉,吟忆同人倚寺墙。
何处暮蝉喧逆旅,此中山鸟噪垂杨。
寰区有主权兵器,风月无人掌桂香。
欲寄此心空北望,塞鸿天末失归行。
乱后江西过孙鲂旧居因寄旧游重到倍悲凉,吟忆同人倚寺墙。
何处暮蝉喧逆旅,此中山鸟噪垂杨。
寰区有主权兵器,风月无人掌桂香。
欲寄此心空北望,塞鸿天末失归行。
注释:
①乱后: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②孙鲂:生平不详。③吟忆:即咏史以抒怀。④倚寺墙:站在寺墙上。⑤寰区:全国。⑥主权:国家政权。⑦风月:指自然界的美景。⑧桂香:桂花的香气。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客居江西时,通过描写自己游览古迹、回忆往昔之事,抒发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哀愁。
首联“旧游重到倍悲凉,吟忆同人倚寺墙”,表达了诗人在经过战乱之后,再次来到孙鲂旧居时的悲痛心情。诗人回忆起过去与同伴们一起在寺墙上吟诵诗篇的情景,那时的激情和豪气仍然历历在目。然而如今,战乱已经结束多年,但国势却依旧动荡不安,诗人不禁感到无比的悲伤和凄凉。
颔联“何处暮蝉喧逆旅,此中山鸟噪垂杨”,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抬头望去,只见远处山野间传来阵阵蝉鸣,仿佛是在诉说着战争带来的创伤和苦难。而在这片宁静的环境中,又有一群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着,它们似乎在为这个和平的世界而欢呼雀跃。然而,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忧虑和不安,因为他知道这些鸟儿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的危险和挑战。
颈联“寰区有主权兵器,风月无人掌桂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关切。诗人指出,尽管国家已经经历了战乱和动荡,但现在却依然面临着主权丧失、兵器泛滥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可能还隐藏着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这一片和平的土地和环境,不要让它受到过多的破坏和污染。
尾联“欲寄此心空北望,塞鸿天末失归行”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和憧憬。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和幸福。然而,现实却让他深感无奈和失望,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努力才能够实现。因此,他只能默默地将这份情感寄托在远方的塞鸿之上,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飞向那片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