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葬三千里,荆衡达帝畿。
逢人即故吏,拜奠尽沾衣。
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
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

【注释】

1、河南:指河南府。观察使:宋代地方官名,负责视察州郡军事、民政等事务。袁公:指唐代名相国袁滋,曾任河南府尹。

2、返葬三千里:指袁滋在世时去世后归葬于河南(洛阳)老家,而他的灵柩被运回故土,路程达三千里之遥。

3、荆衡:荆州、衡山。荆州,古地名,今湖南省一带;衡山,五岳之一。帝畿:帝王的京都,此处指南唐的京城长安。

4、逢人即故吏:指袁滋生前任职的地方官员,现在见到他的人都是旧日的下属或同事。

5、拜奠尽沾衣:指前来参加送葬仪式的官吏和百姓们,纷纷向袁滋行礼致敬,有的还泪洒衣襟。

6、地得青乌相:指袁滋生前善于占卜,有“青乌”之称,所以人们称袁滋为“青乌相”。

7、宾惊白鹤飞:指送葬的队伍中有一只白鹤,它受到惊吓后飞走了。

8、五公碑:指唐代五位宰相的石碑,其中就包括袁滋。

【赏析】

袁滋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担任过河南知府,因政绩卓著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这首诗是他去世后,人们在举行葬礼时所创作的挽歌。

诗的前两句“返葬三千里,荆衡达帝畿”,描写了袁滋灵柩从故土返回家乡的路途之长,以及到达京城长安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这段旅程的描绘,表现出对袁滋深厚的怀念之情。

诗的第三句“逢人即故吏,拜奠尽沾衣”,则描绘了送葬队伍中的场景。那些曾经与袁滋共事过的人们,现在都成了他的下属或朋友,他们纷纷前来送行,表达对他的敬爱和思念之情。而当这些人们向袁滋行礼致敬时,有的甚至泪水涟涟,衣襟沾湿,可见他们对他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

诗的第四句“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则通过一个传说故事来表现袁滋的高洁品质。据说,袁滋曾在荆州、衡山等地游历,擅长占验吉凶之事,因此被称为“青乌”。而送葬的队伍中有一只白鹤受到了惊吓,飞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这两件事虽然看似无关,但诗人巧妙地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更加突出了袁滋高洁的品质和他的人格魅力。

诗的最后两句“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则是说,尽管袁滋已经离世,但他的事迹和精神仍然被后人铭记。如今,我们也将像袁滋一样,安息在故乡的土地上,继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袁滋生平事迹的回顾和描绘,表达了对其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一些传说故事元素,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