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东林看讲时,都人象马踏琉璃。
雪山童子应前世,金粟如来是本师。
一锡言归九城路,三衣曾拂万年枝。
休公久别如相问,楚客逢秋心更悲。
【注释】
东林:即东寺,在长安城东南。琉璃:指琉璃殿。都人象马:指长安城内的佛教徒。雪童子:指慧可,俗姓周,为禅宗初祖,六祖惠能弟子。金粟如来:指五祖弘忍。本师:师父。锡(yín)言归九城路:指慧则法师回到长安时,广宣上人送他一锡杖。三衣曾拂万年枝:指慧应大师回长安时,广宣上人曾为他披衣拂尘。休公:指广宣上人,字休源。相问:互相问候。楚客:指慧则法师,当时是长安人。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作者王维与道友慧则同游长安,并一同参礼五祖弘忍,后慧则返洛阳。王维作此诗以送慧则还上都而呈广宣上人。
首句写佛殿之盛。“昨日”,点出时间,暗示此行有因;“看讲”,指听法事,暗示此行有果。“都人象马踏琉璃”一句,极言其盛。琉璃殿,即琉璃塔。唐代长安佛寺多建塔,如大雁塔即是。
中间四句写二人结伴而行。“雪山童子应前世”两句,说慧可与弘忍前世有因,今生得遇。“金粟如来是本师”一句,说弘忍是慧可的本师。“一锡言归九城路”一句,说慧可回洛阳,广宣上人送他一锡杖,象征他的行脚。“三衣曾拂万年枝”,说慧可回洛阳,广宣上人曾为他披衣拂尘,象征他的住持。
“休公久别如相问,楚客逢秋心更悲。”末联写二人离别。前句说两人久别,如亲人一般,相互问候。后句说秋天到来,自己心情更加悲凉。这两句话既写出了诗人对两位高僧的深厚情谊,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这首诗写得简洁明快,富有诗意。它既表达了诗人对两位高僧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心境。同时,它还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即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