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下题诗满壁尘,塔前松树已皴鳞。
古来唯有王文度,重见平生竺道人。

【注释】

碧涧寺,在长安。元九,即元稹,字微之,与白居易友善。展上人,名不详,诗中有“上人”二字。三生,佛家语,谓前世、今世和来世。此指前生、今生、来生。王文度,指东晋王凝之。王凝之曾梦见一位道人对他说:“我与你同是三生之前相识的。”后来他果然见到这位道人。竺道人,指王凝之的朋友支遁,字遁。王凝之曾梦见一个道士对他说:“我和你也是三生之前认识的。”后来他也果然见到了这位道士。

【解析】

首句“碧涧寺见元九侍御和展上人诗有三生之句因以和”,点出题意和诗旨。碧涧寺,即碧涧别墅,在长安城南。唐元稹为监察御史,常游于此,与白居易交谊甚笃,故有《酬白侍御长庆乐》等诗。“碧涧”,借指元稹的住所。“元九”,元稹的字,这里泛指他的诗。“侍御”,即侍御史,唐代官名,掌朝廷纠察弹劾,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员。“展”,即张。“上人”,梵语的译音,佛教中对僧侣的尊称。“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和来生。“三生之句”,谓诗中有三生之说。“因以和”,即因元稹诗而和之。

次句“廊下题诗满壁尘,塔前松树已皴鳞。”点明作诗之地。“廊下”,即廊房,指寺庙廊房中的壁上。“题诗”,指诗人所题写的诗。“满壁尘”,满壁皆为灰尘,言其年久失修。“塔前松”,指寺庙前的松树。“皴鳞”,形容树枝上的苔藓已经爬满了树枝,如同鳞片一样。“僧”,原作“僧”,据底本改。“皴”,原作“皴皮”,“鳞”,原作“鳞”。

三句“古来唯有王文度,重见平生竺道人。”总领全诗。“古来”,自古以来。“王文度”,指晋朝王凝之,字季坚,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东晋时曾任丹阳尹,后被王导排挤而去。他梦见一个道人对他说:“我与你同是三生之前相识的。”“重见平生”,即再遇平生旧友。“竺道人”,即支遁。“重见平生竺道人”,即再遇到生平的老朋友。

【赏析】

这首诗是酬答友人的。酬答之作,一般要写得恭维、谦逊。但元稹的酬答诗却并不如此。这首诗开首便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和诗的目的和意图,表现出了豪放不羁的个性,也显示出元稹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当时元稹任监察御史。他和白居易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感情深厚,所以这首诗是他酬答白居易的诗。

这首诗先从自己和白居易的交往说起,然后引出酬答的内容。诗的前两句点出酬答之意。第三句点出酬答的对象。最后一句点出酬答的目的。这四句诗,把酬答的经过、原因、对象以及目的都说得清清楚楚。

这首诗用事较多,而且多用典,但用得恰到好处。如颔联中的“王文度”和“竺道人”两个典故,都是作者熟知的,因此用它们作比兴,既显得亲切而又不失雅致。又如颈联中的典故,也都是脍炙人口的,但作者只用“古来”、“唯”、“复”三个词就把典故的含义全部表达了出来,而且表达得十分准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第二句中“展上人”就是借用和尚的名字,第四句中“三生”是佛家语等等。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一气呵成。全诗可分为四层:开头二句点明酬答之事;中间二句点明酬答的原因及酬答对象;后面二句点明酬答的目的;末句收尾。

这首诗的韵律是每句五个字,共八句。这种形式称为绝句。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绝句的形式紧凑,节奏感强,便于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自然,不加雕饰,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全诗虽无一字提及酬答之情,却处处流露出酬答之情。这种手法叫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是酬答白居易的诗。酬答之作,一般要写得恭维、谦逊。但元稹的酬答诗却并不如此。这首诗开首便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和诗的目的和意图,表现出了豪放不羁的个性,也显示出了元稹高超的艺术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